中医治疗恶寒发热有哪些辨证要点与方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恶寒发热是中医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初期症状,主要因外邪侵袭人体,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所致,中医认为,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侵犯肌表,卫气被遏,故见恶寒;邪气郁阻,卫气郁滞化热,则见发热,其治疗核心为“解表祛邪,调和营卫”,根据病因病机不同,需辨证施治,以下从病因病机、分证论治、其他疗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

恶寒发热的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

恶寒发热的病位在肌表,涉及肺、卫、气分,外邪侵袭是主要病因,其中以风邪为首,“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寒、热、暑、湿等邪气共同致病。

  1. 风寒束表: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2. 风热犯卫:风热之邪犯表,卫气郁热,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
  3. 暑湿伤表:夏季暑湿当令,侵袭肌表,湿热交蒸,恶寒发热身重、胸闷呕恶;
  4. 燥邪犯表:秋季燥邪伤肺,津液不足,恶寒发热干咳、鼻咽干燥;
  5. 寒疫/温疫:疫疠之邪性强,传染性快,恶寒发热并见,或高热寒战,伴特定疫病症状(如咳嗽、乏力等)。

分证论治

恶寒发热的治疗需以“解表”为基本原则,根据证型不同,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祛湿、润燥解表等法,具体如下表:

恶寒发热的中医治疗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药 针灸穴位
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甘草) 风池、风门、肺俞、列缺(泻法,可加灸)
风热犯卫证 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微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淡豆豉、牛蒡子、桔梗、甘草、竹叶、芦根) 大椎、曲池、合谷、尺泽(泻法,少商点刺放血)
暑湿伤表证 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和中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甘草) 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合谷(平补平泻)
燥邪犯表证 恶寒发热,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唇干舌燥,舌红少津,脉浮数 疏风清肺,润燥解表 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母、香豉、栀皮、梨皮)或杏苏散(杏仁、紫苏、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 肺俞、太渊、照海、合谷(平补平泻)
寒疫/温疫证 起病急,恶寒高热或寒战,头痛剧烈,周身酸痛,或伴咳嗽、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清热解毒,凉血透表 寒疫用神解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薄荷)、温疫用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知母、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等) 大椎、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曲池、外关(泻法)

方药加减应用

  • 风寒束表:若夹湿(肢体沉重)加苍术、厚朴;兼咳嗽加杏仁、桔梗。
  • 风热犯卫:若热毒重(高咽痛)加板蓝根、蒲公英;咳嗽痰多加浙贝母、瓜蒌。
  • 暑湿伤表:若暑热重(心烦口渴)加黄连、石膏;湿盛(苔白腻)加佩兰、白豆蔻。
  • 燥邪犯表:若燥伤肺阴(干咳无痰)加沙参、麦冬;鼻衄加白茅根、侧柏叶。

其他疗法

  1. 中药外治:风寒证可用生姜、紫苏叶各30g煎汤熏洗头面及四肢;风热证可用薄荷、菊花、桑叶各15g煎汤雾化吸入以疏风清热。
  2. 穴位贴敷:风寒证取肺俞、大椎穴用辛荽散(细辛、荜茇、干姜)贴敷;暑湿证取神阙穴用藿香、佩兰研末调敷以化湿和中。
  3. 饮食调理:风寒证服姜糖水(生姜、红糖)辛温散寒;风热证饮薄荷菊花茶疏风清热;暑湿证食薏米赤小豆粥健脾祛湿;燥邪证食梨、百合润肺生津。

注意事项

  1. 辨证精准:恶寒发热需严格区分风寒、风热等证型,不可盲目使用辛温或辛凉药物,如风热误用辛温药易助热伤津,风寒误用辛凉药易引邪入里。
  2. 中病即止:解表药多辛散,不宜久服,汗出热退即停,过汗易耗伤气阴(如乏力、口干等)。
  3. 禁忌人群:表虚自汗(动则汗出)、阴虚发热(五心烦热)者不宜使用解表发汗法;孕妇慎用峻烈解表药(如麻黄、大黄)。

相关问答FAQs

Q1:恶寒发热时是否必须使用发汗药?
A1:不一定,发汗解表是治疗恶寒发热的常用方法,但需辨证使用,如风寒束表证可辛温发汗,但风热犯卫证需辛凉透表,不宜过汗;暑湿伤表证以清暑祛湿为主,发汗仅为辅;若兼气虚(体质虚弱、易感冒)者,需益气解表(如参苏饮),单纯发汗易耗伤正气,是否发汗、如何发汗,需根据证型、体质及兼夹症状综合判断,不可一概而论。

Q2:感冒后恶寒发热持续不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A2:恶寒发热持续不退,多与以下因素相关:① 辨证失误:如风寒误用寒凉药,表邪未解;② 邪气深入:初期失治,表邪入里化热(如风寒入里化热,见高热、口渴、苔黄);③ 兼夹湿邪:湿性黏滞,如暑湿或风湿感冒,湿邪困阻,胶着不解,导致发热缠绵;④ 体质因素:素体阳虚或阴虚,抗邪无力,病程延长,此时需及时就医,通过四诊合参调整治疗方案,如风寒入里化热可用柴葛解肌汤,兼湿邪加藿香、佩兰,气虚加黄芪、党参等。

恶寒发热的中医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皮肤干燥发痒效果好?
« 上一篇 09-01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婴儿伤乳?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