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血七,又名红七、活血莲、金锁银等,为蓼科金线草属植物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的全草,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草药,因其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止血止痛功效,尤其在跌打损伤、妇科瘀血性疾病中应用广泛,本文将从植物形态、药用价值、图片识别特征、采集加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相关问答,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血七全草。
植物形态与生境特征
血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全体被柔毛或近无毛,根茎横走,木质化,呈红褐色,密生须根,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相似草药的重要特征之一,茎直立,具纵棱,通常单生或少数分枝,红褐色或绿色带红晕,节部略膨大,叶互生,叶片呈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两面沿叶脉被短毛,叶柄长0.5-1.5厘米,基部常抱茎,且叶柄和叶脉常呈现红褐色,这也是“血七”名称的由来之一。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细长,花小而密集,花被片5,白色或淡红色,椭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8,与花被片近等长;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三棱形,褐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多在7-9月,果期8-10月,血七常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沟边及路旁,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忌积水。
药用部位与功效主治
血七以全草入药,其性辛、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活血止血、祛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中医理论认为,其辛行苦泄,能活血化瘀、止血定痛,适用于多种瘀血阻滞及出血性疾病,具体功效包括:
- 活血化瘀: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瘀肿、产后瘀血腹痛、痛经闭经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缓解疼痛。
- 止血止痛:对咯血、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症有止血作用,同时能减轻出血引起的疼痛,常配伍三七、仙鹤草等止血药。
- 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等,内服或外敷均可,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 祛风除湿:风湿痹痛、关节肿痛者,可配伍威灵仙、独活等,以祛风通络、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七含黄酮类、鞣质、甾体、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止血、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血七全草图片识别关键特征
由于血七在民间应用广泛,市场上存在混淆品种,准确识别其图片特征至关重要,以下为血七全草的典型图片识别要点,可通过表格对比清晰呈现:
识别部位 | 主要特征 |
---|---|
植株整体 | 高30-80cm,茎直立,红褐色或带红晕,被柔毛,单生或少数分枝 |
叶片 | 互生,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面沿叶脉有短毛,叶柄基部抱茎且常带红褐色 |
花序 |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细长,花小而密集,花被片白色或淡红色 |
果实 | 瘦果卵形,三棱形,褐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 |
根茎 | 横走,木质化,红褐色,密生须根(挖取后可见此特征) |
需要注意的是,伪品如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或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其茎叶虽相似,但叶柄不抱茎,花序为大型圆锥状,瘦果具翅,根茎为肉质圆柱形,与血七的木质横走根茎、抱茎叶柄等特征有明显区别,需仔细辨别。
采集加工与用法用量
采集时间:通常在夏秋季(7-10月)植株开花至结果时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加工方法:采挖全草,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晒干时需摊薄,避免阳光暴晒,以防有效成分流失;若需久贮,应置于干燥通风处,防霉防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也可泡酒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患处,血七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血七和红七是同一种植物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解答:血七和红七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别名,均指蓼科金线草的全草,名称差异多因地域俗称导致,如“红七”侧重其茎叶带红褐色的形态特征,“血七”则强调其活血止血的功效,两者在来源、性味、归经及功效上完全一致,可同等使用,无需区分。
问题2:如何通过图片辨别血七全草与伪品?
解答:辨别血七与伪品需重点关注三个特征:一是叶柄是否抱茎(血七叶柄基部抱茎,伪品如虎杖叶柄不抱茎);二是根茎形态(血七根茎横走、木质化、红褐色,伪品多为肉质直根或圆柱形);三是花序类型(血七为细长总状花序,花小密集,伪品如红蓼为大型圆锥花序,花大而稀疏),血七叶片披针形,全缘,而部分伪品叶片可能具波状齿或叶背有白粉,综合这些特征即可准确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