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是中医常见的脾胃病症,多因饮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或素体阳虚所致,临床常见胃部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清水、手足不温等症状,民间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中草药治疗经验,这些草药多为药食同源之品,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现将常用治胃寒的民间中草药及其应用方法整理如下。
治胃寒常用民间中草药
生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被誉为“呕家圣药”,其核心功效为温中散寒、解表发汗、温肺止咳,尤其擅长缓解胃寒引起的呕吐、脘腹冷痛,民间常用生姜3-5片,加红糖适量煎水饮用,可治疗胃寒呕吐、风寒感冒兼胃不适;或取生姜汁10毫升、蜂蜜20毫升,温水冲服,缓解胃寒性胃痛,生姜外用也有效,将生姜捣烂炒热,装入布袋敷于胃脘部,可温经散寒,缓解冷痛。
干姜
干姜为姜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比生姜更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适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泄泻,民间常用干姜3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煎汤服用,治疗脾胃虚寒、食欲不振;或与高良姜等量研末,每次3克,温米汤送服,缓解寒凝气滞的胃痛,注意干姜辛热动血,阴虚有热及孕妇慎用。
高良姜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归脾、胃经,功专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善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吞酸,民间常取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煎汤代茶饮,名为“良附丸”简化方,适用于寒凝气滞的胃痛;或与粳米煮粥,高良姜3克(研末)、粳米50克,先煮米粥,后下药末,趁热服食,可温中暖胃。
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性味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既能温中降逆,又能温肾助阳,对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效果显著,民间常用丁香1-2粒,含服或泡水饮用,缓解虚寒性呃逆;或与生姜、红糖同煎,治疗胃寒呕吐、食欲不振,丁香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常规1-3克),且热证、阴虚内热者忌用。
花椒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蛔虫腹痛,民间常用花椒3-5粒,研末后用温开水送服,或与生姜、红糖同煮,缓解胃寒胃痛;花椒炒热后加粗盐装入布袋,热敷胃脘部,可增强散寒止痛效果,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忌用。
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治疗胃寒脘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民间常用吴茱萸6克、生姜15克、红枣5枚,煎汤服用,缓解胃寒呕吐;或与粳米煮粥,吴茱萸2克(研末)、粳米50克,先煮米粥,后下药末,可温中暖胃,吴茱萸有小毒,需严格用量(一般2-5克),且不宜长期服用,实热证及孕妇忌用。
肉桂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性味辛、甘,热,归心、肝、脾、肾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适用于肾阳虚兼胃寒的脘腹冷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民间常用肉桂3克、羊肉500克、生姜10克,炖汤食用,温阳散寒、暖胃止痛;或与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脾肾阳虚的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肉桂辛热助火,阴虚火旺、里有实热、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忌用。
小茴香
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温,归肝、肾、脾、胃经,能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常用于胃寒脘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坠,民间常用小茴香1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可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或与生姜、丁香同煎,治疗胃寒呕吐、食欲不振,阴虚火旺者慎用。
白胡椒
白胡椒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消痰,适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民间常用白胡椒3粒、猪肚1个,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炖烂,调味后食用,治疗胃寒脘痛、纳差;或研末吞服,每次1-2克,温开水送服,缓解寒性胃痛,阴虚有热者忌用。
红豆蔻
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肺经,燥湿温中、醒脾消食,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民间常用红豆蔻5克、生姜10克、茶叶3克,煎汤代茶饮,温中散寒、和胃止呕;或与粳米煮粥,红豆蔻3克(研末)、粳米50克,可温胃散寒,阴虚血燥者忌用。
治胃寒民间中草药应用参考表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用用法用量 | 使用注意 |
---|---|---|---|---|
生姜 | 辛温,归脾、胃、肺经 | 温中散寒、解表止呕 | 3-9克,煎汤;或捣汁服 | 阴虚内热、实热证慎用 |
干姜 |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3-10克,煎汤;或入丸散 | 阴虚有热、孕妇及出血者忌用 |
高良姜 | 辛热,归脾、胃经 |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 3-6克,煎汤;或研末吞服(每次1.5-3克)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丁香 |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 1-3克,煎汤或含服;不宜久服 | 热证、阴虚内热者忌用,有小毒 |
花椒 | 辛温,归脾、胃、肾经 | 温中散寒、除湿止痛 | 3-6克,煎汤或研末;外用适量 | 阴虚火旺、孕妇忌用 |
吴茱萸 |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 2-5克,煎汤;或研末吞服(每次1-3克) | 不宜长期服用,实热证、孕妇忌用 |
肉桂 | 辛、甘,热,归心、肝、脾、肾经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1-4.5克,煎汤(后下);或研末吞服 |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孕妇忌用 |
小茴香 |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 3-6克,煎汤或研末;外用适量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白胡椒 | 辛热,归胃、大肠经 |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 6-1.5克,研末吞服;或入菜肴 | 阴虚有热者忌用 |
红豆蔻 | 辛温,归脾、肺经 | 燥湿温中、醒脾消食 | 3-6克,煎汤;或研末吞服 | 阴虚血燥者忌用 |
民间治胃寒常用配伍与用法
单方验方
- 生姜红糖饮:生姜15克切片,红糖30克,加水煎10分钟,趁热饮用,适用于胃寒呕吐、风寒感冒兼胃脘不适。
- 干姜粥:干姜3克(研末)、粳米50克,先煮米粥,待粥熟后加入干姜末,再煮片刻,温热服食,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 丁香茶:丁香2粒、绿茶3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适用于胃寒呃逆、呕吐。
食疗方
- 花椒炖猪肚:猪肚1个(洗净),花椒10克(装入纱布袋),加生姜、料酒、清水炖烂,去花椒袋,调味后食用,适用于胃寒脘痛、食欲不振。
- 肉桂羊肉汤:羊肉500克(切块)、肉桂5克、生姜15克,炖至羊肉熟烂,加盐调味,吃肉喝汤,适用于肾阳虚兼胃寒的畏寒肢冷、脘腹冷痛。
- 小茴香茶:小茴香10克、炒山楂5克,煎汤代茶,适用于胃寒食滞、脘腹胀痛。
注意事项
- 辨证使用:胃寒需分清实寒与虚寒,实寒(突然胃痛、遇寒加重)宜用干姜、高良姜等温里散寒;虚寒(久病胃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宜配党参、白术、大枣等健脾益气之品,避免过用辛热伤阴。
- 控制用量:温里药多辛热燥烈,需严格按剂量使用,如吴茱萸、丁香有小毒,过量易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
-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实热证(胃痛灼热、口臭便秘)、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或禁用温里药。
- 饮食配合:治疗期间忌食生冷(冰饮、西瓜)、辛辣(辣椒、花椒过量)、油腻(肥肉、油炸)食物,宜食温热、易消化食物(粥、汤、蒸菜),少食多餐。
- 及时就医:若胃痛剧烈、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呕血、黑便、消瘦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胃溃疡、胃癌等),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问:胃寒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什么?
答:胃寒患者日常饮食应以温热、易消化为原则,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西瓜、苦瓜、螃蟹等),减少辛辣刺激(如辣椒、烈酒)及油腻难消化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可多食温中散寒食材,如生姜、羊肉、南瓜、山药、桂圆、红枣等,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少用煎、炸,同时需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饭前不宜大量饮水或饮茶,以免加重脾胃负担,若胃寒明显,可在粥或汤中加入生姜、干姜、小茴香等调味,增强温胃散寒效果。
问:胃寒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胃寒中草药,温里药(如干姜、肉桂、吴茱萸等)多辛热燥烈,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导致口干咽燥、便秘、手足心热等阴虚症状,尤其对阴虚火旺体质者不利,若胃寒症状反复发作,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根据虚实寒热调整用药,如虚寒证可配伍健脾益气之品(党参、白术、茯苓),实寒证症状缓解后即停药,避免长期使用,若服药1-2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加重、新不适(如胃痛灼热、反酸烧心),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