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鼠李为鼠李科植物小叶鼠Rhamnus parvifolia Bunge的干燥根、树皮或果实,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始载于《本草纲目》,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缓泻通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疥癣、疮疡肿毒、皮肤瘙痒及便秘等症,其资源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但因采收加工和炮制方法的不同,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存在一定差异,需规范使用。
植物形态与分布
小叶鼠李为落叶灌木,高1-3米,枝条对生或近对生,小枝灰褐色或紫褐色,无毛或有短柔毛,枝刺细长而直,叶片纸质,互生或近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5.3厘米,宽0.8-2.5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楔形,边缘具细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侧脉3-4对;叶柄长2-7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通常5-数朵簇生于叶腋;花萼4裂,花瓣4,雄蕊4,与花瓣对生;子位2-3室,花柱2-3裂,核果球形或倒卵形,直径4-6毫米,成熟时黑色,有2-3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7-9月。
该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或路旁,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常呈野生状态,资源量较丰富。
采收加工与药材性状
小叶鼠李的药用部位因药用需求不同而异,根、树皮多在春秋两季采挖,果实于成熟时采收。根:挖取后洗净,除去须根和泥沙,趁鲜切片,晒干或阴干;树皮:剥取老枝干皮,除去栓皮,洗净,切段晒干;果实:采收后除去果柄和杂质,晒干或低温烘干。
药材性状因部位而异: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短不一,直径0.5-3厘米,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和横向皮孔,质硬,断面皮部薄,黄白色,木部淡黄色,纹理放射状;树皮呈卷筒状或片状,外表面灰褐色,内表面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果实呈球形或卵圆形,表面紫黑色或黑色,皱缩,有光泽,果核2-3室,种子黄棕色,气微,味苦、涩。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记载,小叶鼠李味苦、涩,性微寒,归肝、脾、大肠经,其核心功效为:
- 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湿疹、皮肤瘙痒,可内服或外用;
- 杀虫止痒:治疗疥癣、湿疹,煎汤外洗或研末调敷;
- 缓泻通便:用于大便秘结,单用或配伍火麻仁、郁李仁等;
- 活血消肿: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伍当归、红花等煎服。
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痔疮肿痛等,外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小叶鼠李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化学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药理作用 |
---|---|---|
蒽醌类 |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 泻下、抗炎、抗菌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芦丁 | 抗氧化、抗过敏、增强免疫力 |
三萜类 | 齐墩果酸、熊果酸 | 抗肿瘤、护肝 |
有机酸 | 酒石酸、苹果酸 | 缓解便秘、调节肠道功能 |
药理研究表明,小叶鼠李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及驱虫作用,其蒽醌类成分通过刺激肠壁蠕动促进排便,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对湿疹、皮炎等皮肤病有较好疗效;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外用可预防伤口感染。
使用注意与禁忌
小叶鼠李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或电解质紊乱,外用时需注意皮肤过敏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应立即停用。
相关问答FAQs
Q1:小叶鼠李与大黄都有泻下作用,两者有何区别?
A1:小叶鼠李与大黄均含蒽醌类成分,具泻下功效,但作用强度与适应症不同,小叶鼠李泻下作用较缓和,主要用于热结便秘兼有皮肤瘙痒者,且兼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之效,多用于皮肤病合并便秘;大黄泻下力强,适用于实热便秘、高腹胀满,同时能泻火凉血、活血祛瘀,更多用于急腹症、血症等,小叶鼠李外用可治疗疥癣,大黄则无此功效。
Q2:小叶鼠李的毒性如何?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A2:小叶鼠李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其树皮和根含蒽醌苷类,长期应用可能损伤肠黏膜神经,导致药物依赖性便秘,需注意:①严格遵医嘱剂量,内服一般根3-10g,树皮2-6g,果实3-9g;②脾胃虚寒、慢性肠炎患者禁用;③外用不宜大面积破损皮肤,避免吸收中毒;④孕妇禁用,其蒽醌成分可能刺激子宫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