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药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理气药组合,其中以木香与砂仁最为经典,二者均具行气止痛、调中醒脾之效,常配伍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等症,本文将结合药材图片特征,详细介绍木香与砂仁的来源、植物形态、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读者通过图片识别药材,并合理应用。
木香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云木香的干燥根,图片中可见其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略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侧根痕及不规则横向皮孔样突起,有时可见网状纹理(老根尤甚),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灰棕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明显,放射状纹理(菊花心)清晰,有的可见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嚼之黏牙,川木香与云木香在图片上略有差异:川木香根头部多可见黑色胶状物(“油头”),断面偶有裂隙;云木香根表面皱纹较细,断面油室色浅,呈棕黄色,木香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常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清,胸胁胀痛,黄疸尿赤等,内服煎汤,用量3-6g,生用煨用均可,煨后可增强实肠止泻之力,阴虚津亏者慎用。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图片中其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4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阳春砂刺毛较长而密集,绿壳砂刺毛较短且稀疏,海南砂刺毛较平顺),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而软,质轻,易纵向撕裂,内表面淡黄棕色,可见纵向维管束,种子团呈圆球形或长圆形,分3瓣,中有白色隔膜,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外被膜质的假种皮,种脐呈圆形凹陷,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浓烈,味辛凉、微苦,砂仁性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内服煎汤,用量3-6g,后下(含挥发油成分,久煎有效成分易损失),阴虚有热者慎用。
为便于对比,现将木香与砂仁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项目 | 木香 | 砂仁 |
---|---|---|
来源科属 | 菊科川木香/云木香 | 姜科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 |
药用部位 | 干燥根 | 干燥成熟果实 |
图片特征 | 圆柱形,表面有纵皱纹、油室,断面菊花心 | 椭圆形,表面密生刺状突起,种子团分3瓣 |
性味 | 辛、苦,温 | 辛,温 |
归经 | 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 脾、胃、肾经 |
功效 |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
用法用量 | 3-6g,煎服(生用/煨用) | 3-6g,后下 |
使用注意 | 阴虚津亏者慎用 | 阴虚有热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通过图片快速鉴别木香和砂仁?
A1:可通过药用部位和表面特征区分:木香为根类药材,图片中呈圆柱形,表面有纵皱纹、油室及横向皮孔,断面可见菊花心;砂仁为果实类药材,图片中呈椭圆形,表面密生刺状突起(如毛刺状),顶端有花被残基,内部种子团分3瓣,颗粒明显,木香气香特异,味微苦;砂仁气芳香浓烈,味辛凉微苦,也可辅助鉴别。
Q2:香砂药材(木香、砂仁)在脾胃气滞证中如何配伍应用?
A2:脾胃气滞常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木香偏于行气止痛,砂仁长于化湿醒脾,二者常配伍其他药增强疗效,如脾胃气虚兼气滞,可配党参、白术、茯苓(如香砂六君子丸),健脾益气、行气化痰;若湿阻中焦脘痞,可配苍术、厚朴、陈皮(如香砂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若寒凝气滞腹痛,可配干姜、肉桂、吴茱萸,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具体配伍需根据辨证结果调整,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