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跌仆损伤”的记载,《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更是系统归纳了骨伤治疗经验,其治疗原则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通过手法、药物、固定、功能锻炼等多种手段,促进骨伤愈合与功能恢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整体观念:人体统一,内外关联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骨伤虽为局部病变,但与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密切相关,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伤痛,形伤肿”,骨伤后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停滞于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同时气血亏虚会影响脏腑功能,如肝主筋、肾主骨,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肾精亏虚则骨失所充,延缓愈合,治疗时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职业)与外界环境(季节、地域),如儿童生机旺盛,骨折愈合快,手法宜轻;老年人气血亏虚,需注重补益肝肾;南方潮湿气候,治疗中可加祛湿药物,防止湿邪侵袭经络。
辨证施治:分型论治,三期有别
辨证施治是中医核心思维,骨伤治疗需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资料,分析病因病机,结合“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尤其强调“三期辨证”,根据骨折愈合不同阶段调整治法。
初期(伤后1-2周):气血瘀滞,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骨折或筋伤后,气血离经,瘀血停滞,经络不通,常见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斑,治当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行气止痛,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血养血)、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药物选用当归、赤芍、红花、三七、川芎、乳香、没药等,瘀肿甚者加泽兰、益母草利水消肿;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郁金行气止痛。
中期(伤后2-4周):瘀肿渐消,骨未连接,治以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此时局部瘀肿渐退,疼痛减轻,但骨折端尚未愈合,筋络仍有粘连,治当接骨续筋为主,辅以舒筋活络,常用方剂如新伤续断汤(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接骨丹(补肾壮骨、续筋接骨),药物选用骨碎补、自然铜、续断、桑寄生、伸筋草、威灵仙等,筋络僵硬者加鸡血藤、路路通通络;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补气生血。
后期(伤后4周以上):骨已接续,肝肾亏虚,治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骨折基本愈合,但筋骨不强,气血未复,常见肢体乏力、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治当补益肝肾、调养气血,强壮筋骨,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左归丸(滋阴补肾)、八珍汤(补气养血),药物选用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党参、黄芪、枸杞子等,阳虚者加肉桂、附子温阳;兼有风湿者加独活、秦艽祛风除湿。
筋骨并重:筋骨相依,同调共治
中医强调“筋为刚,骨为干”,筋(肌腱、韧带、肌肉)与骨相互依存:骨为筋之基,筋为骨之用,骨伤常伴筋损,筋伤也会影响骨的稳定,踝关节骨折常伴韧带撕裂,若仅处理骨折而忽视筋伤,易导致关节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腰部筋肉劳损、失于濡养,导致椎体力学失衡,治疗时需“筋骨同治”:手法复位时既要正骨,也要理顺筋肉;用药时既用接骨药(如自然铜、骨碎补),也用舒筋药(如伸筋草、木瓜);固定时既要稳定骨折端,也要避免筋肉长时间粘连(如小夹板固定配合早期肌肉收缩)。
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促进愈合
“动”与“静”是骨伤治疗中的一对矛盾,中医主张“动静结合,以动为主”:早期需适当固定(静)以保障骨折端稳定,中期需早期活动(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后期需功能锻炼(动)以恢复肢体功能。
- 固定:是基础,通过小夹板、石膏、牵引等方式限制骨折端异常活动,为愈合创造条件,小夹板固定是中医特色,其“动静结合”优势在于:通过布带、压垫、夹板的协同作用,既能固定骨折,又不限制关节早期活动(如前臂骨折小夹板固定后,可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
- 活动:是关键,早期(固定后1-2周)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如股骨干骨折固定后做股四头肌收缩),防止肌肉萎缩;中期(2-4周)进行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如肘关节骨折后进行钟摆样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后期(4周后)逐步增加负重锻炼(如胫腓骨骨折后逐步下地行走),促进骨痂改造与塑形。
内外兼治:药有内外,协同增效
中医骨伤治疗注重“内服外用结合”,内服药物调理整体气血、脏腑,外用药物直达病所、局部作用,二者协同提高疗效。
- 内治法:如前所述,根据三期辨证选用方剂,调理全身。
- 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敷、外洗、熏蒸等,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初期用消肿止痛膏(如双柏膏、消肿止痛散)外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用接骨续筋膏(如接骨膏、舒筋活血膏)外敷,接骨续筋、舒筋活络;后期用温经通络膏(如狗皮膏、海风藤膏)外洗或熏蒸,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手法(如正骨手法、理筋手法)、针灸(如针刺阿是穴、穴位贴敷)也是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三期辨证治疗简表
分期 | 病机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初期 | 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 | 当归、赤芍、红花、三七、川芎、乳香、没药 |
中期 | 瘀肿渐消,骨未连接 | 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 新伤续断汤、接骨丹 | 骨碎补、自然铜、续断、桑寄生、伸筋草、威灵仙 |
后期 |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 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党参、黄芪、枸杞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骨伤治疗是否所有骨折都需要手法复位?
解答:并非所有骨折都需要手法复位,对于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可通过小夹板固定、药物保守治疗;对于有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或不稳定性骨折(如跟骨骨折、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是首选,通过“稳、准、轻、巧”的手法恢复解剖对位;但对于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骨折,需及时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否手法复位需结合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患者年龄及全身情况,由专业医师综合判断。
问题2:骨伤后如何通过饮食辅助恢复?
解答:骨伤恢复需分期调理饮食,遵循“初期清、中期补、后期养”原则,初期(1-2周):气血瘀滞,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活血化瘀,忌油腻、辛辣、生冷,可食用三七蒸鸡(三七活血,鸡肉补虚)、山楂粥(山楂化瘀消食)、萝卜汤(理气消胀),中期(2-4周):骨痂形成,需补充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促进接骨续筋,可食用排骨汤(加骨碎补、杜仲补肾接骨)、豆制品(补钙)、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富含维生素K促进钙吸收),适量黄酒(通经络,但不宜过量),后期(4周后):肝肾亏虚,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可食用枸杞猪腰(枸杞补肾,猪腰以形补形)、黑豆炖猪蹄(黑豆补肾,猪蹄养筋)、桑寄生茶(补肝肾、强筋骨),忌烟酒(影响骨痂愈合)、咖啡(钙流失),同时根据体质调整,如脾胃虚弱者减少滋补腻滞食物,加山药、薏米健脾;湿热者加薏米、赤小豆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