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是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收敛固涩类药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中国南方各省,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干燥后除去毛刺(即“去刺”),备用,其味酸、甘、涩,性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等多种功效,临床应用广泛,尤以治疗肾虚不固、滑脱诸症见长。
性味归经与核心功效
金樱子的性味特点决定了其“收敛固涩”的核心作用,酸味能收敛,甘味能补益,涩味能固脱,三者协同,使其既能固摄肾气以止滑脱,又能补益精微以扶正,归肾、膀胱经,故重点调节肾与膀胱功能,如肾虚导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归大肠经,可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归肝经(部分古籍记载),则能固冲任以止带下、崩漏。
主要功效与应用:
- 固精缩尿: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或肾气虚寒之遗尿、尿频、尿失禁,常与芡实、沙苑子、桑螵蛸等配伍,增强补肾固涩之力,如《医方集解》中“金樱子膏”,单用熬膏或配伍芡实治遗精。
- 涩肠止泻: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久痢,或脾虚食少、便溏,常与肉豆蔻、补骨脂、党参等健脾温肾药同用,如《证治准绳》中“诃子散”,以金樱子涩肠止泻,配诃子、干姜温中散寒。
- 固崩止带:用于肾虚冲任不固之崩漏、带下过多,崩漏者常与海螵蛸、茜草、山茱萸同用,以固涩止血、补肾调经;带下清稀者常与山药、芡实、白果配伍,如《傅青主女科》中“完带汤”,虽以健脾为主,但金樱子可增强固涩止带之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金樱子的功效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示例 | 药理作用 |
---|---|---|
有机酸 | 柠檬酸、苹果酸、鞣酸 | 鞣酸具有显著的收敛作用,能抑制肠道分泌、保护黏膜,是其涩肠止泻的物质基础;有机酸可调节肠道菌群。 |
黄酮类 | 金樱子苷、异槲皮苷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抗炎、镇痛,缓解关节不适;部分黄酮类成分有调节免疫作用。 |
多糖 | 金樱子多糖 |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细胞活性;辅助降血糖,改善糖代谢紊乱。 |
三萜类 | 齐墩果酸、熊果酸 | 保肝降酶,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炎、调节血脂。 |
其他 | 淀粉、挥发油、微量元素(锌、铁) | 锌、铁等微量元素可参与机体代谢,增强体质;挥发油有抑菌作用。 |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金樱子不仅具有传统收敛固涩功效,还表现出抗氧化、降血糖、增强免疫、保肝等多方面现代药理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与配伍注意事项
常见应用形式
- 单用:金樱子膏(熬取浓膏),每次10-15g,温开水冲服,适用于遗精、遗尿、久泻。
- 配伍方剂:如“金樱子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伍益智仁、菟丝子治肾虚遗尿;“固肠丸”(《证治准绳》)配伍罂粟壳、诃子治久泻不止。
- 食疗方:金樱子粥(金樱子15g,大米100g,煮粥),适用于脾虚带下、遗尿;金樱子炖瘦肉(金樱子30g,瘦肉200g,炖汤),补益脾肾、固涩止泻。
使用注意
- 实热证、便秘者忌用:金樱子性涩,有收敛作用,实热体质(如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外感未解者服用,可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 用量:常规用量10-15g,大剂量可达30g,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导致腹胀、便秘。
- 炮制:入药需去净毛刺(毛刺刺激咽喉,可能引起咳嗽),生用或蜜炙(蜜炙后增强补益作用,适用于脾虚久泻)。
-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固涩作用可能影响气血运行);儿童用量酌减。
相关问答FAQs
Q1:金樱子和芡实都有固涩作用,两者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金樱子与芡实均为固涩良药,但侧重点不同,金樱子性平偏温,以“固肾涩精、缩尿止泻”为主,善治肾虚不固导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其收敛力较强,兼能补益;芡实性平偏涩,能“健脾止泻、固肾涩精、除湿止带”,更侧重于脾肾双补,对脾虚泄泻(如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带下清稀(如脾虚湿盛带下)效果更佳,且除湿作用优于金樱子,简单说,金樱子“固涩为主,补益为辅”,芡实“补脾固肾,涩敛兼除湿”。
Q2:金樱子可以长期泡水喝吗?有没有副作用?
A: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判断,对于体质虚寒、需固涩(如易遗尿、久泻、带下清稀)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长期饮用(如10-15g/天,泡水或煮水)通常安全,可增强疗效,但实热体质(如便秘、口干苦、舌红苔黄)不宜长期服用,因其性涩,可能加重实热症状,导致腹胀、便秘等,长期服用需注意观察,若出现上火、消化不良等不适,应立即停用,金樱子副作用较少,但过量可能引起便秘,建议搭配山楂、陈皮等理气之品,避免滋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