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外延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外受毒邪(如漆、药物、花粉、动物毒素等)侵袭,邪毒侵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而发病;病机初期以风、湿、热、毒等实证为主,若反复发作或日久不愈,可耗伤阴血,转为血虚风燥等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治疗需根据辨证结果,内服外治相结合,兼顾整体调节与局部皮损修复,现将具体方法详述如下。
中医辨证论治(内治法)
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皮损形态、伴随症状、舌脉等表现,将本病分为常见证型,分别施以相应治法与方药。
风热蕴肤证
主症:皮损以鲜红色斑片、丘疹为主,肿胀轻微,灼热瘙痒明显,遇热或遇风加重,偶有少量脱屑;伴口干、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代表方剂: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透热;生地、牡丹皮、赤芍凉血解毒;苦参、苍术燥湿止痒;甘草调和诸药,若瘙痒剧烈,加白蒺藜、地肤子增强祛风止痒之力;皮损鲜红灼热明显,加紫草、水牛角凉血泻火。
湿热毒蕴证
主症:皮损肿胀明显,潮红灼热,出现水疱、大疱,甚至糜烂、渗出,自觉灼痛或瘙痒难忍;伴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泽泻、车前子、木通、萆薢利水渗湿;生地、当归养阴血防苦寒伤阴;柴胡、甘草疏肝调和,若渗出多者,加马齿苋、土茯苓增强解毒燥湿;肿胀疼痛明显,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散肿。
血虚风燥证
主症:病程较长,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脱屑,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夜间尤甚,抓破后少量渗血或结痂;伴面色无华、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缓。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代表方剂:当归饮子(《医宗金鉴》)或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黄芪益气固表;甘草调和,若瘙痒难眠,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止痒;皮肤干燥脱屑明显,加玄参、麦冬、鸡血藤滋阴润燥。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是接触性皮炎的重要治疗手段,需根据皮损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选择合适的剂型与药物,直达病所,缓解症状。
急性期(红肿、灼热、渗出明显)
治法:清热燥湿,收敛止渗。
常用方法与药物:
- 湿敷:用马齿苋、黄柏、苦参、蒲公英各30g,煎取药液冷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具有清热解毒、减少渗出的作用。
- 粉剂(扑粉):青黛散(青黛、黄柏、煅石膏、滑石各等份)外扑,保持皮干爽,适用于渗出减少后,防止糜烂面扩大。
亚急性期(红肿减轻,少量渗出或结痂)
治法:祛湿止痒,生肌收玫。
常用方法与药物:
- 糊剂:青黛散加香油调敷,或氧化锌油(氧化锌、花生油)外涂,保护皮损,促进结痂。
- 油剂:紫草油(紫草、当归、白芷、麻油)外涂,清热润燥,适用于轻度脱屑、瘙痒者。
慢性期(肥厚、粗糙、苔藓样变)
治法:软坚润燥,祛风止痒。
常用方法与药物:
- 软膏:黄连膏(黄连、当归、黄柏、姜黄、麻油)或黑豆馏油软膏外涂,每日2次,软化皮损,缓解瘙痒。
- 酊剂:艾叶、地肤子、蛇床子各30g,75%乙醇浸泡1周后外涂,适用于局限肥厚性皮损,但注意避免破损处使用。
针灸与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 体针:取曲池、血海、足三里、合谷、膈俞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曲池、合谷疏风清热;血海、膈俞凉血活血;足三里健脾益气,调节免疫功能。
- 耳针:取神门、肺、皮质下、过敏区,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双耳交替,每周2次,适用于瘙痒明显者。
- 放血疗法:在耳尖、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每次3-5滴,隔日1次,适用于湿热毒蕴证,可泄热解毒。
中药熏洗与药浴
对于皮损面积较大或全身性接触性皮炎,可采用中药熏洗:苦参、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各30g,徐长20g,煎水先熏后洗,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效,适用于急性期无渗出者或亚急性期。
食疗与调护
食疗调理
- 风热证:宜食疏风清热之品,如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粳米煮粥)、薄荷茶(薄荷、绿茶泡饮),忌辛辣、鱼虾。
- 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薏米赤小豆汤(薏米、赤小豆、冬瓜皮煮汤)、马齿苋炒鸡蛋,忌肥甘厚味、酒类。
- 血虚风燥证:宜食养血润燥之品,如黑芝麻糊(黑芝麻、核桃、蜂蜜)、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少量频服),忌生冷、油炸。
生活调护
- 避免接触过敏原:详细询问并记录过敏物质(如金属、化妆品、染料、植物等),避免再次接触。
- 皮肤保护:急性期避免搔抓、热水烫洗,不用刺激性肥皂;衣物选择宽松棉质,减少摩擦。
-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因“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情绪波动可加重瘙痒。
- 饮食禁忌:忌辛辣(辣椒、花椒)、发物(羊肉、海鲜、韭菜)、甜腻食物,戒烟酒。
接触性皮炎常见证型及中医治疗简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内服方剂(加减) | 外用药物(剂型) |
---|---|---|---|---|
风热蕴肤证 | 鲜红斑片、丘疹,灼热瘙痒,遇热加重 | 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 消风散(加白蒺藜、紫草) | 冷湿敷(马齿苋、黄柏) |
湿热毒蕴证 | 肿胀渗出、水疱,灼痛,舌红苔黄腻 |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蒲公英) | 糊剂(青黛散香油调) |
血虚风燥证 | 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脱屑,夜间瘙痒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加珍珠母、鸡血藤) | 软膏(黄连膏、黑豆馏油软膏)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接触性皮炎中医治疗需要多久见效?
答: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是否及时避免过敏原及调护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轻症(如风热蕴肤证,皮损局限、症状轻微)在规范用药后3-5天可出现瘙痒减轻、红肿消退,1-2周基本痊愈;中症(如湿热毒蕴证,有明显渗出或肿胀)通常需1周左右症状缓解,2-3皮损愈合;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血虚风燥证,因病程长、皮损肥厚,需2-4周甚至更长时间,需坚持内服外治结合,同时加强调护,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问题2: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答:①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治疗的前提,需通过斑贴试验等明确过敏物质,避免接触金属、化妆品、花粉、洗涤剂等常见致敏物;②合理用药:内服中药需遵医嘱按时按量,不可自行加减药量或停药,尤其是含甘草、龙胆草等药物,长期使用需注意不良反应;外用药需根据皮损阶段选择,如急性期渗出多时禁用油膏,以免加重渗出;③皮肤护理:保持皮损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不用热水或肥皂烫洗;④饮食禁忌:忌辛辣、发物、甜腻食物,戒烟酒,以免助湿生热或加重瘙痒;⑤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可通过听音乐、适度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因“痒自心生”,情绪稳定有助于缓解瘙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