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系东南侧,是滇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中药材产业基地,这里海拔差异显著(最高点海拔3294米,最低点最低点1520米),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加之土壤类型多样(以红壤、黄棕壤为主,富含有机质),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寻甸依托资源优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形成了“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寻甸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达400余种,其中道地药材和特色优势品种尤为突出,在长期种植实践中,当地逐步筛选出一批适应性强、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涵盖根茎类、全草类、花果类等多个类别,以重楼、当归、党参、滇黄精、三七、金银花等为代表的品种,不仅在国内中药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通过标准化种植走向国际市场,寻甸重楼因皂苷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20%,成为《中国药典》推荐优质产区;当归因根粗、肉质饱满、挥发油含量高,被药企誉为“岷归”优质替代品;滇黄精作为药食同源品种,在保健品和食品加工领域需求旺盛,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发展,寻甸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目前共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20余家,带动农户1.2万户,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年产值超8亿元,在种植环节,推广林下种植、仿野生种植等生态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药材品质,在金源、甸沙等高海拔乡镇,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重楼、黄精林下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亩产效益较传统种植提高30%以上;在功山、羊街等坝区乡镇,推行“稻-药轮作”模式,缓解土地连作障碍,实现“一田双收”。
加工环节是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关键,寻甸已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园区3个,引进饮片加工、提取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通过清洗、切片、干燥、提取等初加工,中药材附加值提升40%-60%;部分企业开展深加工,研发中药饮片、保健茶、药膳汤包等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寻甸积极对接“互联网+”,通过电商平台将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5%。
尽管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寻甸中药材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标准化种植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农户种植技术不规范,影响药材质量稳定性;二是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三是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仍需提高,对此,当地政府正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建设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寻甸道地药材”公共品牌、引进深加工项目等措施,推动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寻甸计划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值突破15亿元,建成滇中地区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和加工基地,让“小药材”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寻甸主要中药材品种及种植情况一览表
品种名称 | 生长习性 | 主要药用价值 | 种植区域 | 产业规模(2023年) |
---|---|---|---|---|
重楼 | 喜阴湿,海拔1800-2600米,林下种植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 金源、甸沙、先锋 | 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3000吨,产值3亿元 |
当归 | 喜冷凉,海拔2200-2800米,耐寒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 功山、羊街、联合 | 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7500吨,产值2.5亿元 |
滇黄精 | 适应性强,海拔1500-2500米,林下或田地种植 |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药食同源 | 塘子、仁德、七星 | 种植面积2万亩,产量4000吨,产值1.8亿元 |
三七 | 喜散射光,海拔1500-1800米,荫棚种植 |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外伤出血 | 倘甸、凤仪 | 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250吨,产值1.2亿元 |
金银花 | 喜阳,海拔1600-2400米,耐旱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 | 河口、六哨 | 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1000吨,产值0.8亿元 |
相关问答FAQs
Q1:寻甸中药材种植对生态环境有哪些要求?如何保证药材的道地性?
A:寻甸中药材种植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需选择空气质量优良、水质纯净、土壤无污染的区域,且海拔、气候需与品种生长习性匹配(如重楼需阴湿环境,当归需冷凉气候),为保证道地性,当地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推广“仿野生种植”,模拟自然生长环境,减少人工干预;二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从种苗、种植到加工全程记录,确保可溯源;三是制定《寻甸道地中药材种植标准》,规范农药、化肥使用,禁止高毒农药,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保障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和安全指标符合药典标准。
Q2:中药材产业如何助力寻甸乡村振兴?
A:中药材产业通过“三带动”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带动就业,种植、加工、采收等环节吸纳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脱贫户占比30%;二是带动增收,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每亩年均收益达5000-8000元,是传统作物的2-3倍;三是带动产业融合,结合中药材种植发展乡村旅游(如“赏药花、采药草”体验项目)和健康养生产业,推动“农业+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