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中部,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地形复杂多样,为各类中草药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中草药资源种类超过4000种,其中壮药资源尤为丰富,许多药材既是民族医药的瑰宝,也是现代中药的重要原料,以下将从常见分类入手,介绍广西特色中草药的名称及图片识别特征,帮助读者直观了解这些“大地馈赠”。
清热解毒类中草药
广西气候炎热,湿热常见,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应用广泛,这类药材多性寒凉,能清除体内热毒,缓解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症状。
中草药名称 | 别名 | 图片识别特征 | 主要功效 | 分布区域 |
---|---|---|---|---|
金银花 | 双花、忍冬 | 忍冬科植物,花对生于叶腋,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黄白相间如金银,故名;茎中空,多分枝,老枝棕褐色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疮痈 | 全区广泛栽培,桂林、忻城、马山等地为主产区 |
七叶一枝花 | 蚤休、重楼 | 百合科植物,根茎横生,呈结节状;轮生叶5-10片,通常7片,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花顶生,黄绿色,花下有2轮叶状苞片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蛇毒,用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 桂林、柳州、河池等地的山林阴湿处 |
板蓝根 | 大青根、菘蓝 | 十字花科植物,根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断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基生叶莲座状,长椭圆状椭圆形,茎生叶箭形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热、头痛喉痹、痄腮 | 桂林、百色、贵港等地有栽培,野生于荒坡、路旁 |
鱼腥草 | 蕺菜、折耳根 | 三白草科植物,全草有鱼腥味;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上部直立;叶心形或阔卵形,基部心形;穗状花序顶生,白色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肠痈、湿热淋证 | 全区广泛分布,常见于田埂、溪沟旁湿润处 |
祛风湿类中草药
广西多雨潮湿,风湿痹痛是常见病症,祛风湿类中草药能缓解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多具辛温或苦燥之性,善于祛除经络风湿。
中草药名称 | 别名 | 图片识别特征 | 主要功效 | 分布区域 |
---|---|---|---|---|
鸡血藤 | 血风藤、密花豆 | 豆科植物,藤茎呈扁圆柱形,老栓皮鳞片状脱落,断面木部红褐色至棕褐色,呈放射状花纹,形似“鸡血”;羽状复叶,小叶7-9枚 | 活血补血,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血虚萎黄 | 梧州、玉林、南宁等地的山林、灌丛中 |
威灵仙 | 铁脚威灵仙、灵仙 | 毛茛科植物,根茎呈柱状,下丛生多数细根,黑褐色;茎攀援,叶对生,羽状复叶,小叶3-7枚,边缘有锯齿 |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拘挛、屈伸不利 | 贺州、河池、桂林等地的山坡、林缘 |
独活 | 大活、独滑 | 伞形科植物,根圆锥形,外皮灰褐色,有纵皱纹;茎直立,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圆形或披针形 | 祛风湿,止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表证夹湿 | 桂林、柳州、来宾等地的海拔1000米以下山坡 |
活血化瘀类中草药
活血化瘀类中草药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常用于跌打损伤、痛经、闭经等症,广西壮族医药中对此类药材的应用历史悠久。
中草药名称 | 别名 | 图片识别特征 | 主要功效 | 分布区域 |
---|---|---|---|---|
田七 | 三七、金不换 | 五加科植物,根茎短,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黄棕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掌状复叶,3-6片轮生于茎顶 |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 | 靖西、那坡、德保等地为道地产区,多栽培于海拔300-900米的缓坡 |
丹参 | 红根、赤参 | 唇形科植物,根圆柱形,表面砖红色或棕红色,有纵皱纹;茎四棱形,叶对生,羽状复叶,小叶3-5枚,卵形或椭圆状卵形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用于胸痹心痛、癥瘕积聚、心烦不眠 | 河池、来宾、崇左等地的山坡、林下 |
川芎 | 芎藭、抚芎 | 伞形科植物,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表面黄褐色,有平行隆起的轮节;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细小,呈羽状细裂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跌打损伤 | 桂林、永福、全州等地有栽培,喜温和湿润气候 |
补益类中草药
广西气候湿热,易耗气伤阴,补益类中草药能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包括补气、补血、滋阴、助阳等不同功效,是亚健康调理的常用药材。
中草药名称 | 别名 | 图片识别特征 | 主要功效 | 分布区域 |
---|---|---|---|---|
绞股蓝 | 五叶参、甘茶蔓 | 葫芦科植物,草质藤本,茎细弱,卷须侧生于叶腋;鸟足状复叶,小叶5-7枚,卵状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或波状齿 | 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用于体虚乏力、虚劳咳嗽、高血脂 | 全区山林、灌丛中常见,河池、百色资源丰富 |
枸杞子 | 甘杞、杞果 | 茄科植物,果实椭圆形或纺锤形,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具不规则皱纹,果肉柔润;叶互生或簇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 桂林、永福、资源等地有栽培,适应性强 |
黄芪 | 黄耆、膜荚黄芪 | 豆科植物,根长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茎直立,羽状复叶,小叶13-27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 | 桂林、柳州、贺州等地有引种栽培 |
其他特色中草药
除上述类别外,广西还有许多兼具民族特色与实用价值的中草药,如壮药“两面针”“草珊瑚”等,已成为地方标志性药材。
中草药名称 | 别名 | 图片识别特征 | 主要功效 | 分布区域 |
---|---|---|---|---|
两面针 | 入地金牛、山椒 | 芸香科植物,木质藤本,茎枝、叶柄和小叶中脉均有钩刺;小叶革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两面均有腺点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痛 | 全区丘陵、山地常见,南宁、玉林、贵港等地资源丰富 |
草珊瑚 | 九节茶、肿节风 | 金粟兰科植物,常绿亚灌木,茎节膨大,节上生根;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钝锯齿;穗状花序顶生,黄绿色 | 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用于肺炎、阑尾炎、跌打损伤 | 梧州、贺州、桂林等地的常绿阔叶林下 |
广西中草药不仅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通过现代科技焕发新的活力,从田间到实验室,从民间验方到新药研发,这些“山间精灵”正守护着人们的健康,无论是日常保健还是疾病治疗,合理利用广西中草药资源,都能感受到大自然与民族智慧的融合。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辨别广西中草药的真伪?
A1:辨别中草药真伪需结合“看、闻、尝、摸”等方法,田七(三七)根呈类圆锥形,表面有“铜皮铁骨”特征(灰黄色外皮,断面灰褐色或青灰色),伪品常为菊科植物菊三七,根呈块状,断面呈灰白色或紫色;金银花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花冠唇形,伪品如山银花,花冠筒较长,毛茸较密,可通过气味辅助判断,如鱼腥草有独特鱼腥味,两面根根皮有辛辣味,若无法准确辨别,建议购买时选择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避免误用。
Q2:广西中草药是否可以自行采摘使用?
A2:不建议自行采摘使用广西中草药,部分中草药存在外观相似但功效或毒性不同的情况,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五加科)可祛风湿,而北五加(萝藦科)含强心苷,有毒;野生中草药可能因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或生长阶段不同而含有害物质;中草药的使用需辨证论治,如体质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性寒的金银花、板蓝根,若需用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正规渠道购买的药材,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