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中医药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归纳,其来源涵盖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据《中华本草》记载,我国现存中草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临床常用中草药约600种,处方应用近3000种,这些药物以“天然、辨证、整体”为特色,通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指导,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防治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草药数量庞大,本文按药用部位分类,介绍临床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中草药,帮助读者系统认识其基本特性。
根及根茎类是中草药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多生长于地下,是植物储存营养的部位,性味多甘、辛、苦,归脾、肺、肾经,功效以补益、行气、活血、祛风等为主,常见品种如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常用量3-9g;黄芪性温,味甘,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常用量10-15g;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常用量3-6g;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量2-5g;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量6-12g。
茎木类包括植物的茎、枝、藤等,多具舒筋活络、祛风止痛之效,性味多辛、苦,归肝、脾经,常见如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常用量3-10g;鸡血藤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常用量10-30g;桑寄生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常用量9-15g。
叶类植物叶片,多含挥发油或生物碱,性味多辛、凉,归肺、肝经,功效以疏散风热、止咳平喘为主,如桑叶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常用量5-10g;枇杷叶性微寒,味苦,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常用量6-10g;艾叶性温,味辛苦,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常用量3-9g。
花类植物花朵,质地轻扬,性味多甘、微苦,归肺、肝经,功效多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如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常用量5-10g;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量10-15g;玫瑰花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脾经,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常用量3-6g。
果实种子类成熟果实或种子,富含油脂、有机酸等,性味多甘、酸、温,归脾、胃、肺经,功效以消食、理气、补益为主,如枸杞子性平,味甘,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常用量6-12g;决明子性微寒,味甘苦,归肝、大肠经,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常用量10-15g;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常用量10-15g;酸枣仁性平,味甘,归肝、胆、心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常用量10-15g。
全草类植物地上部分,多具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效,性味多苦、辛,归肺、胃、膀胱经,如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常用量10-15g;鱼腥草性微寒,味辛,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痒排脓,常用量15-30g;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常用量3-6g;紫花地丁性寒,味苦辛,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常用量15-30g。
动物类来源于动物,多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味多甘、咸、温,归肝、肾经,功效以滋补强壮、活血化瘀为主,如鹿茸性温,味甘咸,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常用量1-3g;蝉蜕性寒,味甘,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常用量3-6g;地龙性寒,味咸,归肝、脾、膀胱经,清热息风、通络利尿,常用量5-10g;阿胶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常用量6-10g。
矿物类来源于天然矿物,质地沉重,性味多寒、咸,归心、肝经,功效以镇惊安神、潜阳熄风为主,如朱砂性微寒,味甘,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常用量0.1-0.5g;石膏性大寒,味辛甘,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量15-60g;磁石性寒,味咸,归肝、心、肾经,潜阳纳气、镇惊安神,常用量9-30g;龙骨性平,味甘涩,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常用量15-30g。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草药是否可以自行服用?为什么?
答:中草药不建议自行服用,中草药使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不同体质、病症需配伍不同药物,如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药(薄荷、菊花),自行服用可能药不对症,加重病情,部分中草药具毒性,如附子、乌头需炮制后使用,过量可致中毒;朱砂、雄黄含重金属,长期服用损伤肝肾功能,中草药配伍需注意“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自行配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使用中草药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辨证用药。
问题2:中草药的“性味归经”是什么意思?如何指导用药?
答:“性味归经”是中草药理论核心,描述药物基本特性和作用方向。“性”指四气(寒、凉、温、热),寒凉药治热证(如黄连清热),温热药治寒证(如干姜散寒);“味”指五味(酸、苦、甘、辛、咸),酸收涩(五味子收敛)、苦燥湿泻下(黄连燥湿、大黄泻下)、甘补益(人参补气)、辛发散(麻黄发汗)、咸软坚(昆布消痰);“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如归肺经药治呼吸疾病(桔梗止咳),归脾经药调消化(白术健脾),例如肺热咳嗽,选归肺经、性寒凉的桑叶、菊花,配伍苦降气的枇杷叶,增强清肺止咳之效,体现“引经报使”的精准用药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