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这座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古城,因药材而兴,因医药而名,其药材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以前,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汉唐的初步发展,再到明清的鼎盛,直至今日的“中华药都”美誉,亳州始终以深厚的医药底蕴和活跃的药材贸易,在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早期萌芽:先秦至汉魏的医药积淀
亳州的药材历史与当地早期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亳州古称“谯”,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先秦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药食同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先民开始有意识地采集、种植和药用本地植物。《诗经》中记载的“谯”(今亳州周边)所产的芍药、枸杞等,已具备药用雏形。
汉代是亳州药材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节点,东汉时期,亳州为沛国谯县,是“神医”华佗的故乡,华佗不仅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沸散”,更注重药材的辨识与应用,他常在亳州周边采药,归纳出“青蒿治疟”“桑皮止咳”等经验,推动了本地药材的临床实践,张仲景在亳州任太守时,每逢初一、十五“坐堂行医”,开方用药注重药材道地性,亳州本地的芍药、菊花等因药效显著开始被医家推崇,形成了“亳芍”“亳菊”的早期品牌,这一时期,亳州已出现零星的药材交易活动,为后世药市形成奠定了基础。
发展壮大:唐宋时期的药市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乱频仍,但亳州凭借地处中原的交通要道地位,药材贸易并未中断,反而因北方移民南迁带来更多药材知识,本地种植品种逐渐丰富,唐代,随着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亳州成为连接江南与中原的重要枢纽,“舟车所聚,商贾所集”,药材贸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官方开始设立“药市司”管理药材交易,亳州药市初具规模,交易的药材除本地所产的芍药、菊花外,还涵盖人参、当归、川芎等南北药材,形成了“南药北输,北药南运”的流通格局。
宋代是亳州药材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朝廷重视医药发展,设立“太平惠民和剂局”规范药材炮制与销售,亳州作为全国重要的药材集散地,其道地药材地位得到官方认可。《本草图经》中明确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亳州、淮南者佳,色白多脂。”此时的亳州药市已形成专业分工,出现了“药行”“药棚”等交易场所,药商云集,交易品种达数百种,亳州药材的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切制、炮制方法讲究,切制的药材“薄如纸、匀如线”,为后世“亳刀”美誉埋下伏笔。
鼎盛辉煌:明清时期的“药都”地位
明清时期是亳州药材贸易的鼎盛时代,亳州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享有“药不过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的美誉,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亳州药市规模空前,城内药行、药栈鳞次栉比,仅“花子街”“草市街”一带便有药行数十家,从业人员逾万,清代乾隆年间,亳州药市达到顶峰,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西等地的商帮在此设立会馆,如山西会馆、徽州会馆、山陕会馆等,常年囤积药材,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甚至远销东南亚及俄罗斯。
这一时期,亳州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除亳芍、亳菊外,亳桑皮(桑树根皮)、亳花粉(栝楼根)、亳紫菀等也因品质优良被列为“亳药”代表,纳入《本草纲目》等经典医籍,药材加工技术精益求精,形成了“九蒸九晒”“酒蒸蜜炙”等独特炮制工艺,“亳州中药炮制技艺”被后世奉为圭臬,为规范交易,药行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亳州药材以“道地、纯净、药效佳”享誉全国,成为中医药界的“金字招牌”。
近现代传承:从传统药市到“中华药都”
近代以来,受战争和社会动荡影响,亳州药市一度衰落,但药材种植与贸易的传统未曾中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1955年,亳县中药材交易市场(现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前身)正式恢复建立,成为全国最早恢复的药材市场之一,改革开放后,亳州药材产业迎来春天:1986年,亳州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中药良种繁育基地”;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亳州为“中华药都”;2006年,亳州中药材市场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
亳州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研发、文旅”全产业链,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年交易品种达2600多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及东南亚、欧美市场,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超百万亩,亳芍、亳菊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亳州中药材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亳州注重文化传承,建有中国中药文化博物馆、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华佗五禽戏”“亳州中药炮制技艺”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的“亳州药交会”“中医药文化节”吸引全球客商,推动亳州从“药都”向“中医药之都”转型升级。
亳州药材历史发展脉络简表
时期 | 关键事件/特点 | 代表品种/影响 |
---|---|---|
先秦至汉魏 | 华佗采药、张仲景坐堂行医,早期药材交易萌芽 | 亳芍、亳菊初具规模,“药都”文化奠基 |
唐宋 | 大运河开通,官方药市设立,道地药材地位确立 | 《本草图经》记载亳芍,交易品种达数百种 |
明清 | 全国性药市鼎盛,商帮云集,炮制技术成熟 | “药不过亳州不齐”谚语形成,亳桑皮等出名 |
近现代 | 国家级市场恢复,全产业链发展,国际影响力提升 | 全球最大药市,道地药材地理标志认证 |
相关问答FAQs
Q1:亳州被称为“中华药都”的由来是什么?
A:亳州“中华药都”的美誉源于其数千年的药材历史和深厚的医药底蕴,从汉代华佗采药、张仲景坐堂行医开始,亳州便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唐宋时期因大运河开通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药不过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的全国性影响,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命名亳州为“中华药都”,以表彰其作为全国最大中药材市场的地位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贡献,亳州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千亿元,是名副其实的“药都”。
Q2:亳州道地药材“亳芍”和普通芍药有什么区别?
A:“亳芍”是亳州特有的道地药材品种,与普通芍药在产地、外观、药效及种植技术上均有显著区别:①产地:亳芍必须产自亳州及周边特定区域,该地土壤为沙姜黑土,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矿物质;②外观:亳芍根呈圆柱形,粗壮饱满,皮色粉白,质地坚实,断面呈粉性,普通芍药则根条细小、粉性不足;③药效:亳芍因道地产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效成分(如芍药苷)含量更高,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的功效,品质优于其他产区;④种植技术:亳芍采用“分根繁殖”“三年采收”的传统种植法,配合“起垄培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精细化管理,确保药材道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