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疝气属“疝”范畴,以腹股沟、阴囊或前阴出现肿物,时大时小,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病位在肝、脾、肾,多因寒凝肝脉、气滞血瘀、中气下陷或先天不足所致,治疗时需辨证论治,结合内服药物、外治法及日常调理,多能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对疝气的病因病机认识
- 寒凝肝脉:久坐湿地、冒雨涉水或贪凉受寒,寒邪凝滞肝经,气血运行不畅,致前阴或腹股沟疼痛、肿硬,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负重努责或跌仆损伤,导致肝气郁结,血行瘀滞,局部结块明显,刺痛固定,活动后加重。
- 中气下陷:年老体弱、久病劳倦或产后调理不当,脾胃虚弱,中气升提无力,致疝气下坠,劳累后发作,平卧可回纳,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 先天不足:小儿或先天禀赋薄弱,筋脉发育不全,或肾气不充,致筋弛不固,易发疝气,肿物柔软,时出时没。
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分证论治
根据不同证型,采用温散寒凝、行气活血、补中益气或滋补肝肾等法,内服汤剂或中成药。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药物 |
---|---|---|---|---|
寒疝 | 少腹牵引睾丸冷痛,痛甚呕吐,四肢不温,肿硬不红,遇寒加重 | 温肝散寒,行气止痛 |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川楝子、槟榔 |
气疝 | 疝气随情绪波动消长,恼怒时肿物增大、胀痛加剧,嗳气叹息,胸闷不舒 | 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橘核丸(《济生方》) | 柴胡、白芍、陈皮、川芎、橘核、荔枝核、枳壳、香附 |
狐疝 | 疝气时上时下,平卧或推揉可回纳,站立或咳嗽时突出,如狐之出没不定,伴气短乏力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 |
癃疝 | 阴囊肿硬木痛,痛引小腹,或见皮色青紫,触之有块,甚则伴有发热 |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五灵脂、蒲黄、延胡索 |
水疝(小儿) | 阴囊肿大柔软,皮色不变,透光试验阳性,无明显疼痛,多见于婴幼儿 | 利水渗湿,温肾固脱 | 五苓散(《伤寒论》)加味 | 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车前子、吴茱萸 |
(二)外治法:辅助内治,缓解症状
- 中药外敷:寒疝可用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各等份研末,蜂蜜调敷于腹股沟肿物处,每日1次,温经散寒;气滞血瘀可用大黄、芒硝、冰片研末,醋调敷,活血化瘀。
- 中药熏洗:荔枝核、橘核各15g,川楝子、延胡索各10g,煎汤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各型疝气,可缓解局部胀痛。
- 针灸推拿:取关元、气海、大敦、三阴交等穴位,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推拿可揉按腹部、提拿腹股沟,帮助回纳疝气(仅适用于可复性疝)。
注意事项与日常调理
- 辨证用药: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需在医师指导下根据证型用药,不可自行服用温补或攻伐之品,以免加重病情。
- 避免诱因:避免剧烈运动、负重久站、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注意保暖,忌食生冷辛辣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 及时就医:若疝气肿物无法回纳、疼痛剧烈、伴有呕吐腹胀,可能是嵌顿疝或绞窄疝,需立即手术,禁用推拿或外治法。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疝气一般多久能见效?
A: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而异,轻症(如单纯气滞或中气下陷)通过内服汤剂配合调理,1-2周可能缓解症状;重症(如寒凝日久或血瘀明显)需2-4周以上,若治疗2周无效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方案或排查嵌顿疝可能。
Q2:所有疝气都适合中医治疗吗?
A:并非所有疝气都适合纯中医治疗,可复性疝(肿物可回纳)、小儿疝(发育期筋膜未闭合)、年老体弱者不耐受手术者,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较好;但嵌顿疝、绞窄疝(肿物硬痛、无法回纳、肠梗阻表现)或巨大疝气,需立即手术,中医仅作为术后调理辅助手段,不可替代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