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又称黄芪、膜荚黄芪,是豆科植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作为传统补气中药,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北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其中内蒙古武川、山西浑源等地所产因品质优良而闻名,素有“正北芪”之称,北芪的形态特征独特,其根部形态、表面纹理、断面特征等均具有鲜明的鉴别要点,掌握这些特征对于准确识别药材品质至关重要。
从植株形态来看,北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150cm,主根粗壮,常分枝,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上端较粗,下端渐细,长度可达30-90cm,直径1-3.5cm,野生北芪根深长,家种则相对较短,但根条粗壮,根的表面呈灰黄色、浅棕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向皮孔,部分根头部可见地茎痕或芽痕,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习称“菊花心”,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呈黑褐色或空洞,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27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mm,宽4-10mm,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被短柔毛,花冠蝶形,黄白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翼瓣、龙骨瓣均有长爪;子房有柄,被密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长2-2.5cm,宽1-1.2cm,有短柄,被黑色或白色短柔毛,内含种子5-11粒,肾形,棕褐色。
北芪的生长环境对药材品质影响显著,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壤中生长,内蒙古中西部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富含矿物质,所产北芪根条粗壮、粉性足、有效成分含量高;山西浑源等地因气候冷凉、土壤疏松,所产北芪断面“菊花心”明显,味甜而豆腥气浓郁,被视为道地药材,不同生长年限的北芪品质差异较大,一般生长3-5年的采收,年限过短则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年限过长则根部木质化程度高,品质下降。
在炮制方法上,北芪有生用、蜜炙、酒炙等不同规格,炮制后性状特征各异,直接影响临床应用,生北芪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斜片,干燥而成,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直径0.8-2cm,厚1-4m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周边灰黄色或浅棕褐色,质硬而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蜜炙北芪则取炼蜜用开水稀释后,加入生北芪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液吸尽,文火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蜜炙后片形完整,颜色加深,略带光泽,味甜,补中益气作用增强,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状;酒炙北芪则取黄酒喷淋均匀,闷润后炒至微黄,酒性升散,可增强通经活络之效,用于气虚血滞、经络痹痛。
北芪的功效以“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为主,中医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北芪含有黄芪甲苷、黄芪多糖、黄酮类、皂苷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疲劳、降血压、降血糖、保护肝脏、促进造血功能等作用,其“固表止汗”功效对气虚自汗(白天不因劳动而自汗)效果显著,常与浮小麦、麻黄根配伍;“补气升阳”对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等有较好疗效,常与党参、升麻、柴胡同用;“托毒生肌”则用于疮疡久不愈合,常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配伍。
市场选购北芪时,需结合外观特征、质地、气味等综合判断品质优劣,优质北芪应根条粗壮、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纵皱纹细密、皮孔明显、断面“菊花心”清晰、粉性足、味甜有豆腥气、无空心、无霉变、无虫蛀,常见伪品如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的根,虽外形相似,但断面无“菊花心”,味淡微苦;或豆科植物岩黄芪的根,表面红棕色,断面纤维性强,味苦,需注意鉴别,根据《中国药典》标准,北芪按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分为不同等级,一等品要求根条圆柱形,上粗下细,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长度不低于30cm,芦下直径1.5cm以上,无空心、黑心;二等品长度不低于20cm,芦下直径1cm以上;三等品长度不低于15cm,芦下直径0.7cm以上,杂质不超过3%。
以下为北芪不同炮制品性状对比表及市场等级划分表,便于直观鉴别:
北芪不同炮制品性状对比表
炮制方法 | 性状特征 | 功效侧重 |
---|---|---|
生北芪 | 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周边灰黄色,质硬,气微,味微甜 | 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 |
蜜炙北芪 | 片形完整,黄色至深黄色,略带光泽,味甜,有焦蜜香气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善治脾胃气虚 |
酒炙北芪 | 微黄色,略带酒气,质较柔软 | 通经活络、温经散寒,善治气虚血滞 |
北芪市场等级划分表(参考)
等级 | 根长(cm) | 芦下直径(cm) | 表面特征 | 断面特征 | 无杂质含量(%) |
---|---|---|---|---|---|
一等 | ≥30 | ≥1.5 | 灰黄色,纵皱纹细密,皮孔明显 | 菊花心清晰,粉性足,无空心 | ≥98 |
二等 | ≥20 | ≥1.0 | 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 | 菊花心明显,粉性较足,无空心 | ≥97 |
三等 | ≥15 | ≥0.7 | 棕褐色,纵皱纹较深 | 有菊花心,粉性尚可,允许轻微空心 | ≥95 |
相关问答FAQs:
问: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
答:北芪是黄芪的道地药材品种,主产于北方内蒙古、山西等地,品质优良,以根条粗壮、粉性足、“菊花心”明显为特点;而黄芪是广义上的药材名称,除北芪外,还包括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及其他产区的黄芪,如东北黄芪、内蒙古黄芪等,从品质看,北芪因生长环境独特,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补气功效更强,是临床常用的优质黄芪;而部分产区的黄芪品质稍逊,但功效相似,可根据需求选择。
问:北芪适合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北芪性质偏温,适合气虚体质人群长期服用,但需根据体质和症状辨证使用,健康人群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上火,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症状;实热证(如高热、面红、口苦)、阴虚阳亢(如头晕目眩、烦躁易怒)患者不宜服用;感冒发热期间应暂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萝卜、绿豆等耗气食物,以免降低药效;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确定剂量和疗程,一般每日用量10-30g,煎服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