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气下行是中医治疗学中针对气机上逆病症的重要法则,指通过特定中草药引导逆乱之气下降,恢复肺、胃、肝等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功能,常用于咳嗽、气喘、呃逆、呕吐、胸胁胀痛、嗳气等症状,这类药物多具沉降之性,归肺、胃、肝经,通过降肺气、和胃气、疏肝气实现气机调畅,以下为常用导气下行中草药的详细介绍,并附核心信息表及注意事项。
常用导气下行中草药解析
降肺气止咳平喘类
肺主肃降,若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此类药物通过降肺气、化痰饮以平喘止咳。
- 旋覆花:性味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功善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壅气逆之咳嗽痰多、胸膈痞满,以及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煎煮需包煎,因其绒毛易刺激咽喉。
- 代赭石:性味苦、寒,归肝、心、肺、胃经,能平肝潜阳、降逆止血,对呃逆、嗳气、气喘及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有效,质地坚硬,需先煎。
- 苏子:性味辛、温,归肺、大肠经,长于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兼润肠通便,适用于痰壅气逆之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降胃气止呕呃类
胃气以降为和,胃气上逆则发为呕吐、呃逆、脘腹胀痛,此类药物和胃降逆,恢复胃之通降功能。
- 沉香:性味辛、苦、微温,归脾、胃、肾、肺经,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主治脘腹胀痛、呕吐呃逆、肾不纳气之虚喘,需后下,以免挥发油损失。
- 丁香:性味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善治虚寒性呃逆、呕吐、脘腹冷痛,与柿蒂配伍可增强止呃效果。
- 柿蒂:性味苦、涩、平,归胃经,专降胃气,为止呃要药,对胃寒、胃热之呃逆均有效,常配生姜、竹茹以增强疗效。
- 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心下痞满,寒热虚实皆可配伍使用,需制用(如姜半夏)。
通腑泻气引热下行类
通过通导大便,使壅滞于胃肠的气机、实热从下而出,适用于热结便秘、腹满胀痛等。
-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腹痛、瘀血证,生大黄泻下力强,后下;制大黄泻下力缓,多用于瘀血。
- 芒硝:性味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攻积、润燥软坚,主治实热积滞、腹满胀痛,与大黄配伍可增强泻下效果,冲入药汁服用。
导气下行中草药核心信息表
药物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治病症 | 用法用量(成人) |
---|---|---|---|---|
旋覆花 | 咸、微温;肺、胃、大肠经 |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 咳嗽痰多、呃逆、胸膈痞满 | 3-10g,包煎 |
代赭石 | 苦、寒;肝、心、肺、胃经 | 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 呃逆、气喘、肝阳上亢头晕 | 10-30g,先煎 |
苏子 | 辛、温;肺、大肠经 |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 | 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 6-10g |
沉香 | 辛、苦、微温;脾、胃等 |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 | 脘腹胀痛、呕吐呃逆、虚喘 | 1-3g,后下 |
丁香 | 辛、温;脾、胃、肺等 |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 虚寒呃逆、呕吐、脘腹冷痛 | 1-3g,后下 |
柿蒂 | 苦、涩、平;胃经 | 降逆止呃 | 呃逆、嗳气 | 5-9g |
半夏 | 辛、温(制);脾、胃等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痰饮呕吐、心下痞满 | 3-10g,制用 |
大黄 | 苦、寒;脾、胃、大肠等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 实热便秘、热结腹痛 | 3-10g,后下(生);制用缓泻 |
芒硝 | 咸、苦、寒;胃、大肠经 |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 | 实热积滞、腹满胀痛 | 10-15g,冲入药汁 |
配伍注意事项
导气下行药需根据病因病机配伍使用:肺热咳嗽配桑白皮、黄芩以清肺热;胃寒呕吐配生姜、吴茱萸以温中散寒;肝气上逆配柴胡、白芍以疏肝理气;体虚者配党参、黄芪等益气药,防耗气伤阴;孕妇慎用泻下药(如大黄、芒硝);脾胃虚寒者慎用寒凉降逆药(如代赭石),可配干姜、白术等温中健脾。
相关问答FAQs
问1:导气下行药是否所有人都适用?
答:并非所有人都适用,需辨证论治:①气虚下陷者(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脱肛)忌用,以免加重气机下陷;②孕妇慎用泻下药(如大黄、芒硝)及破气药(如沉香过量),可能引发流产;③脾胃虚寒者慎用寒凉降逆药(如代赭石),需配温中药(如干姜)顾护脾胃;④阴虚者慎用温燥降逆药(如丁香、半夏),以免伤阴。
问2:使用导气下行药时有哪些饮食禁忌?
答:需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①服用沉香、丁香等温性降逆药时,忌食生冷瓜果、寒凉饮料,以免助寒伤胃,降低药效;②服用大黄、芒硝等泻下药时,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如肥肉、辣椒),以免加重湿热,或促进肠道蠕动过强导致腹泻不止;③服用半夏等燥湿化痰药时,忌食肥甘厚味(如甜腻糕点、油炸食品),以免助湿生痰,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