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晕厥,经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者,中医称之为“经行腹痛”,其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养密切相关,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结合中药、针灸、艾灸等多种方法,通过调理气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益气养血等途径,缓解疼痛并改善体质,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多因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外侵等导致气血失调,胞宫气血运行受阻或失于濡养,具体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者多因气滞、寒凝、湿热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虚者多因气血虚弱、肾气亏虚,胞宫失于温养,“不荣则痛”,常见证型包括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虚等,不同证型临床表现各异,治疗需各有侧重。
中医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枳壳、乌药、延胡索、五灵脂、川芎、香附、甘草),若经量少、块多者,加三棱、莪术以破血消瘀;乳房胀痛明显者,加柴胡、郁金以疏肝解郁。
寒凝血瘀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若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若兼湿浊者,加苍术、茯苓以健脾除湿。
湿热瘀阻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量多色黄,或有异味,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黄连、生地、丹皮、赤芍、桃仁、红花、莪术、红藤、薏苡仁、延胡索、败酱草),若热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若湿重者,加土茯苓、泽泻以利湿清热。
气血虚弱证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喜按,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缓急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延胡索、甘草),若血虚甚者,加阿胶、枸杞子以养血;若气虚明显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
肾气亏虚证
症状:经期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经量少、色淡暗,面色晦暗,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调经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甘草),若肾阳虚者,加杜仲、续断以温肾助阳;若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以滋补肾阴。
分证论治简表
证型 | 主要症状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气滞血瘀证 | 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 |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 膈下逐瘀汤 |
寒凝血瘀证 | 小腹冷痛得热减,经色暗黑有块,畏寒肢冷 |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 少腹逐瘀汤 |
湿热瘀阻证 | 小腹灼痛拒按,经色红质稠,带下色黄 |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 清热调血汤 |
气血虚弱证 | 小腹隐喜按,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 | 益气养血,缓急止痛 | 圣愈汤 |
肾气亏虚证 | 小腹冷痛,腰膝酸软,经量少色淡暗 | 补肾益气,调经止痛 | 调肝汤 |
中医特色外治法
针灸疗法
主穴: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关元(任脉)、子宫(经外奇穴)、次髎(足太阳膀胱经)。
配穴:气滞血瘀加太冲(疏肝理气);寒凝血瘀加灸关元、命门(温阳散寒);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血海(益气养血);湿热瘀阻加阴陵泉、丰隆(清热利湿),操作常规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寒证可配合艾灸,每次留针20-30分钟,经期前3天开始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灸疗法
适用于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证,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肾俞、命门,用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经期前1周开始,每日1次,连用7天,艾灸可通过温通经络、温补气血,缓解寒凝气滞所致疼痛。
推拿疗法
患者仰卧,医者用掌摩法摩小腹5分钟,以小腹温热为度;点按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足三里,每穴1-2分钟;用拇指按揉次髎、肾俞,以酸胀为度;对于气滞血瘀者,可配合一指禅推法推两侧太冲、行间,以疏肝理气,每日1次,经期可连续操作。
食疗调理
- 寒凝血瘀证:生姜红糖饮(生姜15g、红糖30g,煮水代茶饮)、肉桂炖羊肉(羊肉500g、肉桂10g,炖熟调味),温经散寒。
- 气血虚弱证:黄芪乌鸡汤(黄芪30g、乌鸡1只,炖熟后食用)、红枣桂圆粥(红枣10枚、桂圆肉15g、大米100g,煮粥),益气养血。
- 气滞血瘀证:山楂红糖饮(山楂15g、红糖10g,煮水代茶饮)、益母草蛋(益母草30g、鸡蛋2个,煮熟后去蛋壳再煮10分钟,吃蛋喝汤),活血化瘀。
注意事项
- 经期调护:注意保暖,避免冒雨涉水、游泳,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度劳累。
-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易致气机阻滞,加重疼痛。
- 治疗疗程: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需坚持调理,一般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改善体质。
- 避免滥用药物:不可自行服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红花、桃仁等),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用药,以免耗伤气血。
相关问答FAQs
问: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一般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证型、病程、体质及治疗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轻症患者(如单纯气滞或轻度寒凝)在治疗1-2个周期后疼痛可明显缓解;中重度患者(如气血虚弱、肾气亏虚或顽固性血瘀)需坚持3-5个周期以上,通过整体调理改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才能达到显著且持久的疗效,若治疗2个周期后症状无改善,需重新辨证或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问:痛经期间可以艾灸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痛经期间是否可以艾灸需根据证型判断,寒凝血瘀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和气血虚弱证(小腹隐痛、喜按温)适合艾灸,可通过温通经络、温补气血缓解疼痛;但湿热瘀阻证(小腹灼痛、带下色黄)和实热证(经色鲜红、口干苦)不宜艾灸,以免助热生湿,艾灸时需注意:① 避免烫伤,艾条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约3-5cm);② 经量多者慎灸,以免增加出血;③ 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洗澡,尤其避免受寒;若艾灸后疼痛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需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