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夹皮是一种较为少用的中药材,其名称多源于药材的形态特征,通常指某些植物的干燥树皮,因呈层状剥离,形似三重夹层而得名,在传统中医药应用中,三夹皮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功效,但现代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临床使用需谨慎,以下从基原、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理研究、用法用量及禁忌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基原与产地
三夹皮的基原植物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目前较为公认的主要为芸香科植物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或川黄檗(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部分地区也将楝科植物楝树(Melia azedarach L.)的树皮称为“三夹皮”,黄檗主产于东北、内蒙古等地,习称“关黄柏”;川黄柏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等地;楝树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多生于平原、丘陵或疏林中,不同基原的三夹皮在功效和成分上可能存在差异,使用时需加以区分。
采收加工
三夹皮的采收时间多在春末夏初(4-6月)或秋季(8-10月),此时植物生长旺盛,树皮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易于剥离,采收时,选取生长10年以上的成年树,将树皮横向割裂,再纵向剥取,去除表面粗皮,取内层干皮或枝皮,剥取后需立即晒干或低温烘干,避免发霉变质,也可趁鲜将树皮切成小块或丝条,干燥后备用,传统认为,晒干的三夹皮色泽较佳,有效成分保留更完整。
性状特征
三夹皮的性状因基原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以黄檗和楝树树皮为例说明,黄檗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的纵纹及皮孔,偶有残留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棕黄色,具细纵纹,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可层层剥离,撕裂时有细密纤维感,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楝树树皮外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向裂纹及皮孔,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断面纤维性,较黄檗薄,味苦而略辛。
为更直观区分,现将常见基原的三夹皮性状特征归纳如下:
部位 | 黄檗(关黄柏) | 楝树(苦楝皮) |
---|---|---|
外表面 | 黄褐色/黄棕色,平坦,有细纵纹和皮孔 | 灰褐色/棕褐色,粗糙,有裂纹和皮孔 |
内表面 | 暗黄色/棕黄色,细纵纹 | 类白色/淡黄白色,平滑 |
断面 | 纤维性,层片状,可剥离,味极苦,嚼之黏 | 纤维性,较薄,味苦略辛 |
厚度 | 3-6mm | 2-4mm |
性味归经
根据《中国药典》及传统中医药理论,黄檗性寒,味苦;归肾、膀胱、大肠经,楝树树皮性寒,味苦;有毒,归肝、脾、胃经,需注意,不同基原的三夹皮性味和毒性差异较大,楝树树皮因含川楝素等成分,有一定毒性,需严格控制用量。
功效主治
三夹皮的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具体应用因基原而异:
- 黄檗:常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其清热燥湿之力较强,尤善清下焦湿热,还可退虚热、泻相火。
- 楝树树皮:多用于蛔虫蛲虫病、疥癣湿疮,外用可杀虫止痒,内服驱虫,但因有毒,现代临床较少内服,多以外用为主。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黄檗主要含小檗碱、黄柏碱、巴马汀、木兰碱等生物碱,以及黄柏内酯、黄柏酮等成分,具有抗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抗炎、降血糖、降血压、调节免疫等作用,楝树树皮含川楝素、苦楝酮等,对蛔虫有麻痹作用,外用有抗真菌和止痒效果,但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
用法用量与禁忌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黄檗常用量为3-12g,楝树树皮因有毒,内服需遵医嘱(一般不超过5g,且不宜久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 禁忌:黄柏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楝树树皮有毒,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中毒。
相关问答FAQs
Q1:三夹皮与黄柏是同一种药材吗?
A1:不完全相同,三夹皮是俗称,其基原可能为黄檗(即关黄柏,药典中称为“黄柏”)、川黄檗或楝树树皮等;而药典中规定的“黄柏”特指芸香科植物黄檗或川黄檗的干燥树皮,不包括楝树树皮,若三夹皮为楝树树皮,则与黄柏功效、毒性差异较大,使用时需明确基原。
Q2:三夹皮可以长期服用吗?
A2:不建议长期服用,无论是黄檗还是楝树树皮,长期使用均可能产生不良反应:黄柏性寒,久服易伤脾胃,导致腹泻、腹痛;楝树树皮含毒性成分,长期服用可能损害肝肾功能,甚至引发中毒,若需长期使用,应在中医师指导下,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并适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