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外痔有哪些有效方法?具体如何操作与调理?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认为外痔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或久坐久站、负重远行,导致湿热下注、气血不畅,或气虚下陷、筋脉失养,最终瘀结肛门而成,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以内服调理脏腑为根本,外用熏洗敷药缓解症状为辅,结合针灸、挑治等特色疗法,同时注重生活调护,多途径综合施治,以达到消肿止痛、止血固脱的效果。

中医治疗外痔的方法

内治法:辨证论治,调理脏腑

中医治疗外痔首重辨证,根据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等分为不同证型,针对性用药,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湿热下注型

症状:肛门肿物灼热疼痛,甚至表面破溃渗液,伴口干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代表方剂:止痛如神汤加减,常用药:黄柏、苍术、秦艽、桃仁、当归、泽泻、槟榔、熟大黄,若肿痛明显加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便血加地榆、槐花凉血止血。

气滞血瘀型

症状:肛门肿物坠胀刺痛,触之硬实,颜色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合止痛如神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厚朴,若肿物硬结难消加三棱、莪术破血消癥。

脾虚气陷型

症状:肛门肿物脱出难收,肛门坠胀,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若便血加阿胶、艾叶养血止血,肿物脱出重加金樱子、芡实固涩收摄。

中医治疗外痔的方法

外治法:直达病所,缓解症状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外痔的重要手段,通过熏洗、敷药、塞药等方式,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快速消肿止痛,尤其适用于急性发作期。

常用外治方法及方药

方法 药物/操作 功效 用法
熏洗法 苦参、黄柏、芒硝、五倍子、蒲公英、地榆各30g,煎水取汁 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收敛止血 先熏蒸肛门(水温约40℃),待温度适宜后坐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便后使用更佳。
外敷法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含麝香、牛黄、珍珠等)、九华膏(含滑石、硼砂、龙骨等)或自制消痔膏(黄连、黄柏、冰片研末调敷) 清热解毒,生肌止痛 涂于患处,每日2-3次,适用于肿痛明显或未破溃者;若皮肤破溃,需改用生肌散收口。
塞药法 痔疮栓(含冰片、熊胆粉、三七等)或消痔栓(含五倍子、白矾等) 清热消肿,止血固脱 塞入肛门内,每次1枚,每日1-2次,适用于便血、肿物脱出者,使用前需润滑肛门。

针灸与特色疗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疗法

取穴:以局部穴位与远端配穴结合,常用长强(局部,疏通肛门经络)、承山(远端,清热通络)、会阳(清热利湿)、二白(经验穴,调理肛门气血)、百会(升阳举陷,适用于气陷型)。
操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挑治疗法

在腰骶部寻找“痔点”(皮肤红色或灰色小丘疹,压之不褪色),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皮肤,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挤出少量血液,每周1次,适用于气滞血瘀或湿热型外痔。

放血疗法

取委中(腘窝处)、耳尖(耳廓最高点)等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每3-5天1次,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适用于肿痛剧烈者。

中医治疗外痔的方法

生活调护:防复发的关键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外痔的康复离不开生活调护:

  • 饮食:忌食辛辣刺激(辣椒、酒)、油炸食物,多食膳食纤维(芹菜、燕麦)、水果(香蕉、火龙果),保持大便通畅;气虚型患者可常食山药、莲子、红枣健脾益气。
  • 作息:避免久坐久站(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勿过度负重,保持肛门清洁,便后温水清洗或坐浴。
  • 运动:提肛运动(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每次20-30下,每日2-3次)可促进肛门血液循环,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适用于各型外痔患者及康复期。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外痔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A:中医治疗外痔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治疗方法相关,一般而言,轻症(如单纯性外痔肿痛)通过外治法熏洗、敷药,3-5天可缓解症状;中度患者(肿痛明显伴少量出血)配合内服中药,1-2周可见明显改善;重症(肿物硬结、脱出难收)需综合内服、针灸及调护,2-4周可逐渐控制,若治疗2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如肛周脓肿、肿瘤等)。

Q2:外痔患者能否自行用艾灸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A:艾灸适用于虚寒证型外痔(如脾虚气陷型,肛门坠胀、肿物脱出、遇冷加重),实热证(湿热下注型,肿痛灼热、口干苦)不宜艾灸,以免“火上浇油”,自行艾灸时,可取百会、气海、长强等穴位,用温和灸(艾条距皮肤3-5cm,局部温热不灼痛),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需注意:艾灸时避免烫伤皮肤,灸后保暖,不要立即接触冷水;若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加剧,需停止并就医,实热证患者可改为针刺或中药熏洗,禁用艾灸。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杜仲药材图片大全包含哪些品种、特征及高清图片?
« 上一篇 09-07
煲白鹅药材配料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