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歪斜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称为“口僻”,多因面部经络气血运行失常,筋肉失于濡养所致,其发病与风、寒、痰、瘀、虚等病理因素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旨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濡养筋肉,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口眼歪斜的发生与“正气不足,邪中经络”密切相关,具体而言,病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风寒袭络: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凝滞,筋肉拘急不用。
- 风热阻络:外感风热毒邪,或内有蕴热,热极生风,风热上攻面部经络,气血壅滞。
- 风痰阻络:素体痰湿内盛,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复因肝风内动,风痰互结,阻滞面部经络。
- 气虚血瘀:久病或劳倦过度,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或外伤致瘀血内停,面部经络瘀阻,筋肉失养。
- 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化风内动,风阳上扰面部经络。
病位在面部经络,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邪实为主(风、寒、痰、瘀),恢复期以本虚为主(气虚、阴虚、血虚)。
辨证分型与治疗
口眼歪斜的辨证需结合症状、舌脉及病程长短,临床常见以下5种证型,各证型的治法、方药及针灸选穴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症状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药 | 针灸选穴 |
---|---|---|---|---|---|
风寒袭络 | 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拘急麻木,恶风寒,头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疏风散寒,通络牵正 | 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僵蚕、全蝎、桂枝、防风、生姜) | 局部: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远端:合谷、风池、列缺 |
风热阻络 | 口眼歪斜,面部灼热感,口干口苦,咽痛,或有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解毒通络 | 大秦艽汤加减(秦艽、石膏、黄芩、防风、白芷、赤芍、生地) | 局部:地仓、颊车、阳白、太阳;远端:曲池、外关、合谷、风池(用泻法) |
风痰阻络 | 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沉重,胸闷痰多,肢体困倦,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 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 祛风化痰,通络解痉 | 导痰汤合牵正散(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白附子、僵蚕、全蝎) | 局部: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远端:丰隆、足三里、阴陵泉、合谷(平补平泻) |
气虚血瘀 | 口眼歪斜日久,面部麻木不仁,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舌紫暗有瘀斑,舌下络脉迂曲,脉细涩 | 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当归) | 局部: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远端: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合谷(补法) |
肝阳上亢 | 口眼歪斜,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 舌红苔黄,脉弦数 | 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黄芩、牛膝、杜仲) | 局部: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远端:太冲、太溪、风池、合谷(太冲泻法,太溪补法)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祛风、散寒、清热、化痰),恢复期以扶正通络为主(益气、养血、滋阴、活血),风寒袭络者用牵正散加桂枝、防风以增强散寒之力;风痰阻络者用导痰汤合牵正散,加白芥子以豁痰通络;气虚血瘀者重用黄芪,配伍桃仁、红花以益气活血。
(二)针灸治疗
针灸是治疗口眼歪斜的核心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操作要点如下:
- 取穴:以局部穴位(面部)与远端穴位(四肢)相结合,局部取地仓、颊车、阳白、四白、攒竹、下关、太阳等,远端取合谷(对侧)、太冲(对侧)、足三里、风池、曲池等。
- 手法:急性期(发病1周内)宜浅刺、轻刺激,用平补平泻法,避免强刺激导致面肌痉挛;恢复期(1周后)可深刺、透穴(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并配合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治疗2-3个疗程。
(三)推拿疗法
推拿可促进面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拘急,常用手法:
- 揉法:用指腹轻揉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等穴位,每穴1-2分钟。
- 推法:沿面部肌肉走向(从印堂至下颌、从眼眶至耳前)推抹,力度轻柔,以皮肤微热为度。
- 拿法:拿风池、合谷、足三里,以酸胀为度。
- 抹法:用双手拇指从印堂向两侧太阳穴抹动,反复10-15次。
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暴力。
(四)其他疗法
- 穴位贴敷:取白附子、僵蚕、全蝎等份研末,用蜂蜜调敷于地仓、颊车穴,每日1次,每次4-6小时,适用于风寒袭络者。
- 中药熏洗:桂枝、艾叶、川芎、红花各10g,煎汤熏洗面部,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寒凝血瘀或恢复期气血不足者。
- 闪罐:在面部闪罐(以罐体吸附后立即拔下),反复10-15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恢复期面部麻木者。
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 分期论治:急性期(1周内)以祛邪为主,避免过度刺激;恢复期(1周后)以扶正通络为主,配合功能锻炼(如鼓腮、龇牙、闭眼训练)。
- 调护并重:避免面部受风、受寒,外出戴口罩;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戒烟限酒。
- 预防并发症:若伴有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头晕头痛等症状,需警惕中风(中脏腑),应立即转诊西医,以免延误病情。
- 坚持治疗:口眼歪斜恢复较慢,需患者配合治疗,一般1-3个月可逐渐恢复,若超过6个月未愈,可能遗留后遗症。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口眼歪斜一定是中风吗?需要紧急就医吗?
解答:口眼歪斜不全是中风,中医“口僻”多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突然,一般无肢体功能障碍,预后良好;而中风(脑卒中)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肢体偏瘫、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属急危重症,若出现口眼歪斜伴肢体麻木、头晕头痛、言语謇涩等,需立即就医(急诊或神经内科),排除脑出血、脑梗死等;若仅为单纯口眼歪斜,无其他症状,可先就诊中医科,进行针灸、中药等治疗。
问题2:针灸治疗口眼歪斜多久见效?一般需要治疗几个疗程?
解答:针灸治疗口眼歪斜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体质等因素相关,急性期患者(发病1周内)治疗3-5次后,面部麻木感可减轻,1-2周内症状逐渐改善;恢复期患者(发病1周后)需治疗2-3个疗程(每个疗程10次),多数患者1-3个月内可基本恢复,若治疗超过3个月仍无改善,或出现面肌痉挛、鳄鱼泪等后遗症,需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结合西医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