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胶是植物在受到机械损伤、病虫害等刺激后,由树皮或木质部分泌的半透明、胶状物质,其主要成分为多糖、蛋白质及少量矿物质和有机酸,从广义上讲,树胶在人类历史上长期被用于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但其是否属于“药材”,需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学研究综合判断,本文将从树胶的定义、传统应用、现代研究、安全性及分类等角度,详细探讨树胶的药用属性。
树胶的定义与分类:并非所有“胶”都是树胶
要明确树胶是否为药材,首先需区分“树胶”与其他类似物质,树胶是植物分泌的复杂高分子聚合物,易溶于水形成黏稠溶液,干燥后为无定形固体,如桃胶、槐胶、阿拉伯胶等;而树脂(如松香、琥珀)多为植物导管分泌的萜类化合物,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胶脂(如乳香、没药)则同时含树脂和树胶成分,动物分泌的胶(如阿胶、鹿角胶)也不属于树胶范畴。
根据来源和化学成分,树胶可分为以下几类:
- 植物树胶:如桃树(Prunus persica)分泌的桃胶,槐树(Sophora japonica)的槐胶,金合欢树(Acacia senegal)的阿拉伯胶等;
- 微生物树胶:如黄原胶(由野油菜黄单胞菌发酵产生,常作为食品添加剂,较少入药);
- 人工合成胶:如羧甲基纤维素钠,不属于天然树胶。
本文讨论的“树胶”特指天然植物分泌的树胶,这是传统医药中常见的来源。
树胶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从经验到药性记载
传统中医药对树胶的应用历史悠久,多将其归为“补虚”“清热”“活血”类药材,历代本草典籍中均有相关记载,但需注意“药食同源”与“纯药材”的区别。
常见树胶的传统药用功效
- 桃胶:源于蔷薇科植物桃树树皮分泌的胶质,性味甘平,归大肠、膀胱经。《本草纲目》记载:“桃胶,主治血淋,石淋,痢疾。”传统用于治疗淋证(小便涩痛)、痢疾、产后腹痛等,认为其能“和血益气,止渴”,现代民间仍有用桃胶煮水缓解“虚热烦渴”的用法。
- 槐胶:豆科植物槐树树皮分泌的胶质,性味苦平,归肝、大肠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称“主五内邪气,热中,疽,补中,止痛”,传统用于止血、敛疮,治疗便血、痔疮、痈肿疮疡等,外用可研末撒患处。
- 阿拉伯胶:豆科植物金合欢树的树胶,性味甘淡,归肺、大肠经,虽原产于非洲,但近代引入中国后,中医认为其能“清肺化痰,缓急止痛”,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胃脘痛等,常与其他药材配伍。
- 黄蜀葵胶: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茎皮分泌胶质,性味甘寒,归肺、膀胱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治痈肿,利小便,正产下衣。”传统用于利尿消肿、解毒排脓,治疗水肿、疮疡肿毒等。
传统应用的局限性:经验性与规范化不足
需注意的是,传统对树胶的应用多为经验积累,存在以下局限性:
- 来源混杂:古代树胶采集依赖野生植物,不同树种、不同生长时期的树胶成分差异大,导致药效不稳定;
- 炮制简单:传统炮制多为“晒干、研末”,缺乏现代提取、纯化工艺,杂质可能影响药效或安全性;
- 药性记载模糊:如桃胶“和血益气”的具体机制、有效成分不明确,与现代药理学研究存在差距。
现代药学研究:树胶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树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逐渐被阐明,为其作为药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药用成分
树胶的核心成分是多糖类物质(占总成分60%-90%),此外还含少量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如葡萄糖醛酸)及矿物质,不同树胶的多糖结构差异显著,这是其药理活性的基础:
- 桃胶多糖:以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为主,分子量约10万-100万道尔顿;
- 槐胶多糖:含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等,具有较强黏性;
- 阿拉伯胶多糖:以阿拉伯半乳聚糖为主,支链较多,水溶性好。
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树胶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部分作用与传统功效吻合:
- 降血糖作用:桃胶多糖可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血糖水平,2020年《中国中药杂志》报道桃胶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有显著降糖作用;
- 调节血脂与抗氧化:槐胶多糖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 黏膜保护与修复:阿拉伯胶能在消化道黏膜形成保护膜,缓解胃酸、胆汁对黏膜的刺激,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
- 免疫调节:黄蜀葵胶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如IL-2、IFN-γ)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
- 止血与抗炎:槐胶含鞣质类成分,能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出血时间;同时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临床应用与制剂开发
基于药理研究,部分树胶已作为药材或辅料应用于临床:
- 桃胶制剂:如“桃胶颗粒”,用于治疗糖尿病性便秘(通过增加肠道蠕动、软化粪便);
- 槐胶提取物:外用“槐胶凝胶”,用于痔疮出血(收敛止血)和口腔溃疡(促进黏膜修复);
- 阿拉伯胶:作为中药颗粒剂的黏合剂,同时兼具“矫味、助溶”作用,提升制剂稳定性。
树胶作为药材的争议与规范:是否“合格药材”?
尽管树胶在传统和现代研究中均表现出药用价值,但其“药材身份”仍存在争议,核心在于是否满足药材的“规范性与安全性”要求。
药材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国药典》,药材需满足:来源明确、成分稳定、安全可控、质量可控,树胶目前面临以下问题:
- 来源混乱:市场上存在用“化工胶”(如聚乙烯醇)伪造天然树胶的现象,或不同树种树胶混用,导致成分不可控;
- 质量标准缺失:除槐胶、阿拉伯胶有部分地方标准外,多数树胶(如桃胶、黄蜀葵胶)未收载于《中国药典》,缺乏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限度等限量标准;
- 药效成分不明确:树胶多糖的结构复杂,难以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价方法,不同批次产品药效差异大。
“药食同源”与“药材”的界定
部分树胶(如桃胶、阿拉伯胶)被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既是食品也是药材,但需注意:
- 食用级与药用级区别:食用树胶作为食品添加剂,纯度要求较低(如阿拉伯胶作为增稠剂,允许含少量杂质);而药用树胶需经严格炮制和质量检测,确保有效成分含量和安全性;
- 剂量与禁忌:食用树胶剂量较小(如桃胶每天3-5克),而药用剂量可能更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导致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树胶是药材,但需规范使用
综合传统应用和现代研究,树胶中部分种类(如槐胶、桃胶、阿拉伯胶等)可视为药材,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来源明确:为特定植物分泌的天然胶质,非人工合成或伪造品;
- 质量可控:符合药典或地方标准,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等指标合格;
- 药效明确: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确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
- 规范使用: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种类和剂量,避免“药食不分”滥用。
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树胶都是药材,如工业用树胶(如橡胶)或未经验证的树胶品种,不可随意药用,未来需加强树胶的基源研究、质量标准制定和临床评价,推动其规范化、标准化应用。
常见树胶的来源、传统功效与现代研究应用
树胶名称 | 植物来源 | 传统功效 | 现代研究应用 |
---|---|---|---|
桃胶 | 蔷薇科桃树树皮分泌物 | 和血益气,止渴,治血淋、痢疾 | 降血糖(糖尿病辅助治疗)、抗氧化 |
槐胶 | 豆科槐树树皮分泌物 | 止血,敛疮,治便血、痔疮 | 止血(外用治出血)、抗炎、调节血脂 |
阿拉伯胶 | 豆科金合欢树树皮分泌物 | 清肺化痰,缓急止痛 | 黏膜保护(胃炎、胃溃疡)、食品添加剂 |
黄蜀葵胶 | 锦葵科黄蜀葵茎皮分泌物 | 利尿消肿,解毒排脓 | 免疫调节、黏膜修复(口腔溃疡、烧伤) |
相关问答FAQs
Q1:树胶可以长期食用吗?
A:不建议长期大量食用,树胶作为“药食同源”物质,短期适量食用(如桃胶每天3-5克)通常安全,但长期过量可能导致:①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胀、腹泻;② 部分树胶(如未纯化的桃胶)可能含杂质,长期蓄积损伤肝肾;③ 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缺乏安全性数据,应避免食用,药用树胶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和疗程。
Q2:如何辨别天然树胶与伪造树胶?
A:可通过以下方法初步辨别:① 看外观:天然树胶为不规则块状,颜色呈淡黄色、棕色或无色半透明,质地脆;伪造树胶(如化工胶)颜色均匀,质地坚硬或有异味;② 试溶解:天然树胶遇水会缓慢膨胀溶解,形成黏稠溶液;伪造树胶(如聚乙烯醇)溶解快,溶液黏性低或有沉淀;③ 查资质: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要求商家提供检测报告(如重金属、成分检测),避免购买“三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