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便秘是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糟粕内停所致,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或生冷)、情志失调(忧思恼怒)、年老体弱(气血阴阳亏虚)、久病卧床(气血运行不畅)等,导致肠道津液亏耗、气机郁滞、阳气不足或气血亏虚,使糟粕内停难下,中医治疗便秘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现将常见证型及代表方剂详述如下:
热秘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或热病之后,导致肠道积热,津液耗伤,燥屎内结,传导失司。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代表方剂:麻子仁丸(《伤寒论》)
药物组成:火麻仁20g,芍药15g,枳实12g,大黄10g(后下),厚朴9g,杏仁10g(打碎)。
功效: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用法用量:水煎服,大黄后下,每日1剂,分2次温服,亦可制成蜜丸,每次9g,每日2次。
加减应用:若热盛津伤甚者,加玄参、生地黄、麦冬各15g以增液润燥;若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12g、槟榔10g以行气除胀。
注意事项:孕妇、体虚者及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
气秘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肺脾气滞,导致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或不干,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腹中胀痛,胁肋胀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代表方剂:六磨汤(《世医得效方》)
药物组成:沉香6g(后下),木香9g(后下),槟榔12g,乌药12g,大黄10g(后下),枳壳15g。
功效:行气解郁,导滞通便。
用法用量:水煎服,沉香、木香后下,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应用: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加黄芩12g、栀子10g以清泻肝火;若气滞腹胀甚者,加厚朴12g、莱菔子15g以行气消胀。
注意事项:气虚者慎用,避免过度攻伐;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冷秘
病因病机:阳虚体质,或过食生冷,寒邪内侵,导致阳气不足,阴寒凝滞,大肠传导无力。
临床表现: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代表方剂:济川煎(《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当归15g,牛膝12g,肉苁蓉20g,泽泻12g,升麻6g,枳壳10g。
功效:温阳通便,补益精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肉苁蓉宜久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应用:若寒甚者,加干姜9g、附子6g(先煎)以温阳散寒;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20g、党参15g以益气健脾。
注意事项:热秘、阴虚火旺者忌用;服药期间可适当食用生姜、羊肉等温热食物,忌食生冷。
血虚秘
病因病机:失血过多,或年老体弱,导致血虚津少,肠道失于濡养,传导失司。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涩。
代表方剂: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药物组成:当归15g,生地黄15g,火麻仁20g,桃仁10g(打碎),枳壳12g。
功效:养血润燥,通便。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亦可制成蜜丸,每次9g,每日2次。
加减应用:若血虚甚者,加阿胶10g(烊化)、何首乌15g以养血补血;若腹胀者,加陈皮10g、木香9g以行气健脾。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用,避免滋腻碍胃;可适当食用黑芝麻、红枣等补血食物。
阴虚秘
病因病机:热病后期,或久病耗伤阴液,导致肠道失于濡润,传导失司。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剂:增液汤(《温病条辨》)合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药物组成:玄参20g,麦冬15g,生地黄20g,火麻仁20g,杏仁15g,桃仁15g,柏子仁15g。
功效:增液润燥,滋阴通便。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应用:若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12g、黄柏10g以滋阴降火;若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15g、黄芪15g以益气养阴。
注意事项:脾虚湿盛、便溏者慎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
不同证型便秘中医治疗方剂归纳
证型 | 代表方剂 | 主要药物 | 功效 | 适用症状 |
---|---|---|---|---|
热秘 | 麻子仁丸 | 火麻仁、大黄、枳实、厚朴 |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 |
气秘 | 六磨汤 | 沉香、木香、槟榔、乌药、大黄 | 行气解郁,导滞通便 | 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肋胀满 |
冷秘 | 济川煎 | 当归、肉苁蓉、牛膝、泽泻 | 温阳通便,补益精血 | 大便艰涩,腹中冷痛,四肢不温 |
血虚秘 | 润肠丸 | 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桃仁 | 养血润燥,通便 | 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 |
阴虚秘 | 增液汤合五仁丸 | 玄参、麦冬、火麻仁、杏仁、柏子仁 | 增液润燥,滋阴通便 | 大便干结如羊屎,头晕耳鸣,心烦失眠 |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便秘需要辨证论治,自己如何初步判断属于哪种证型?
答:可根据主要症状和大便特点初步判断:若大便干结、腹胀口臭、小便黄,多为热秘;若欲便不得、嗳气腹胀、情绪相关,多为气秘;若大便艰涩、腹中冷痛、四肢发凉,多为冷秘;若大便干结、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多为血虚秘;若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多为阴虚秘,但中医辨证需结合舌脉、体质等综合判断,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误辨证型。
问:中药治疗便秘多久见效?需要注意什么?
答:中药治疗便秘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热秘、气秘实证患者,服药1-3天即可改善症状;血虚、阴虚等虚证患者,需调理1-2周才能逐渐显效,且需巩固治疗以防止复发,注意事项包括:① 避免长期依赖泻药,尤其是含大黄、番泻叶等刺激性成分的方剂,以免损伤脾胃;②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粗粮),多饮水,避免辛辣、生冷食物;③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坐久卧;④ 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促进肠道蠕动;⑤ 若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腹痛、呕吐等不适,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