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条经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5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与体表的通道,而中草药通过“归经”理论,精准作用于特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本文选取七条核心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每条经脉配伍代表性中草药,解析其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展现中草药与经络协同调理的整体观。

七条经中草药

手太阴肺经:主气司呼吸,调肺气以通百脉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与呼吸、宣发肃降功能密切相关,其病变多见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代表性中草药为桔梗杏仁

  •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功善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常用于治疗肺气不宣之咳嗽痰多、咽痛失音,如《伤寒论》桔梗汤配伍甘草,治咽喉肿痛;现代亦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等。
  • 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为主,适用于风寒咳嗽、喘促,如三拗汤以杏仁配伍麻黄、甘草,增强宣肺平喘之力;苦杏仁苷是其止咳有效成分,需注意炮制去毒。

手阳明大肠经:传导糟粕,清肠热以通腑气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络肺属大肠,与传导、排便功能相关,病变可见便秘、腹痛、齿痛、鼻衄等,代表性中草药为金银花大黄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疮家圣药”,常用于肠痈(如阑尾炎)、热毒血痢,配伍黄连、白头翁可增强清热燥湿之功;现代研究证实其广谱抗菌、抗炎,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
  •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实热便秘之要药,如大承气汤配芒硝、厚朴,治阳明腑实证;炒炭后可止血,用于血热出血;久煎泻下力减,后下则泻下力猛,需辨证使用。

足阳明胃经:受纳腐熟,调脾胃以生气血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循面下行,沿胸腹前侧下行,属胃络脾,与消化、吸收功能相关,病变多见胃痛、腹胀、呕吐、消渴等,代表性中草药为白术生姜

  •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如四君子汤配人参、茯苓、甘草,治脾胃气虚;炒白术增强健脾止泻之力,生白术偏于燥湿利水,可用于水肿、痰饮。
  •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解毒,胃寒呕吐之要药,如生姜半夏汤治“呕家圣药”;风寒感冒轻证,配伍红糖、葱白煎服发汗解表;现代研究其镇吐、促进消化液分泌,适用于晕车、妊娠呕吐。

足太阴脾经:运化水谷,健脾统血以化生气血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上行,属脾络胃,与运化、统血功能相关,病变可见腹胀、泄泻、水肿、便血、乏力等,代表性中草药为黄芪甘草

七条经中草药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之首选,如补中益气汤治久泻脱肛、子宫脱垂;配伍防风、白术(玉屏风散)治表虚自汗;现代用于慢性肾炎、冠心病等,增强免疫功能。
  •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如芍药甘草汤治脘腹四肢挛急疼痛;配伍金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缓解峻烈药性(如与大黄、附子同用),称“国老”,但长期服用可能水肿,需注意用量。

手少阴心经:主血脉,藏神,安心神以调神志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与血脉运行、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病变可见心悸、失眠、健忘、胸痛等,代表性中草药为丹参酸枣仁

  •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补血活血),适用于胸痹心痛(冠心病)、心悸失眠,如天王补心丹配伍酸枣仁、柏子仁;现代用于心绞痛、肝硬化,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
  • 酸枣仁: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为养心安神要药,虚烦不眠、心悸多汗之首选,如酸枣仁汤配伍川芎、茯苓,治肝血不足之失眠;炒制后增强安神力,生用偏于滑肠,便溏者慎用。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司开合,利水道以排邪气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循腰脊下行,属膀胱络肾,与气化、排尿、防御外邪相关,病变可见头痛、项背强痛、腰痛、小便不利、水肿等,代表性中草药为茯苓泽泻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利水渗湿要药,水肿尿少、脾虚食少之常用药,如五苓散配伍猪苓、白术,治膀胱气化不利之水肿;配伍人参、白术(四君子汤)增强健脾之力;现代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促进钠排泄,利尿作用温和。
  • 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利水作用强于茯苓,适用于水肿、泄泻、淋浊、带下,如六味地黄丸配伍熟地、山茱萸,治肾阴不足之小便不利;现代研究其降血脂、利尿,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电解质紊乱,需注意。

足少阳胆经:疏泄气机,调情志以和肝胆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绕行身侧,入属胆络肝,与疏泄、情志调节相关,病变可见口苦、胁痛、黄疸、月经不调、失眠等,代表性中草药为柴胡黄芩

  •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之主药,如小柴胡汤配伍黄芩、半夏,治少阳病;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胁痛,配伍当归、白芍(逍遥散);现代用于感冒发热、慢性肝炎,解热、抗炎、保肝。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之要药,如葛根芩连汤治湿热泄泻;配伍柴胡(小柴胡汤)清少阳热;安胎方面,配伍白术(泰山磐石散)治胎热不安;现代抗菌、抗病毒,广泛用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七条经中草药配伍与应用归纳

为更直观呈现七条经脉与代表性中草药的对应关系,现将核心信息汇总如下:

七条经中草药

经脉名称 代表性草药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常用配伍举例
手太阴肺经 桔梗 苦、辛,平,归肺经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桔梗汤(配甘草)治咽痛
杏仁 苦,微温,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三拗汤(配麻黄、甘草)治咳嗽
手阳明大肠经 金银花 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银翘散(配连翘、薄荷)治感冒
大黄 苦,寒,归脾、胃、大肠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大承气汤(配芒硝、厚朴)便秘
足阳明胃经 白术 甘、苦,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四君子汤(配人参、茯苓)脾虚
生姜 辛,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生姜半夏汤治胃寒呕吐
足太阴脾经 黄芪 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配防风、白术)自汗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芍药甘草汤(配白芍)腹痛
手少阴心经 丹参 苦,微寒,归心、肝经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天王补心丹(配酸枣仁)失眠
酸枣仁 甘、酸,平,归肝、心经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酸枣仁汤(配川芎、茯苓)
足太阳膀胱经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五苓散(配猪苓、白术)水肿
泽泻 甘、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 六味地黄丸(配熟地、山茱萸)
足少阳胆经 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小柴胡汤(配黄芩、半夏)少阳证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葛根芩连汤(配葛根、黄连)泄泻

七条经脉中草药通过“归经”理论,将药物特性与经络脏腑功能紧密结合,形成“经络-脏腑-草药”的协同调理体系,临床应用时,需根据辨证结果,结合药物性味、功效及配伍禁忌,灵活组方,方能达到“调气机、和阴阳、平寒热”的治疗目的,中草药的使用强调“辨证论治”,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七条经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中草药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药物性质、体质及病情而定,补益类草药(如黄芪、白术、酸枣仁)若体质虚弱、辨证准确,可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但需注意“中病即止”,避免“过犹不及”(如黄芪长期用可能气壅),苦寒攻伐类(如大黄、黄芩)易损伤脾胃阳气,一般不宜久用,中病即停,清热解毒类(如金银花)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建议间断使用,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避免“闭门留寇”。

问题2:如何根据体质选择七条经中草药?
解答:体质是选择中草药的核心依据,常见体质与七条经中草药的配伍如下:

  • 气虚体质(易疲劳、自汗、气短):选足太阴脾经的黄芪、白术,手太阴肺经的甘草,配伍玉屏风散(补气固表)。
  • 阴虚体质(口干、盗汗、五心烦热):选手少阴心经的丹参、酸枣仁,足少阳胆经的黄芩,配伍天王补心丹(滋阴安神)。
  • 湿热体质(面垢油光、苔黄腻、大便黏滞):选手阳明大肠经的金银花、大黄,足太阳膀胱经的泽泻,配伍茵陈蒿汤(清热利湿)。
  • 阳虚体质(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腹泻):选足阳明胃经的生姜,足太阴脾经的甘草,配伍理中丸(温中健脾)。
    需注意,体质可能兼夹(如气虚兼湿热),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识体质,避免“虚虚实实”之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治疗哮喘的常见中草药
« 上一篇 09-07
中医治疗产后尿潴留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