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妇产后6-8小时膀胱内有尿但不能自行排出,或虽能排出但残余尿量大于100ml,是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癃闭”范畴,认为其发生与产后气血亏虚、肾阳不足、肝郁气滞、瘀血阻滞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排泄障碍,中医治疗产后尿潴留注重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调和气血、温肾化气、行瘀通闭,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中医对产后尿潴留的病因病机认识
产后尿潴留的核心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瘀血内停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证型:
气虚型
产妇产程过长、产时用力过度或失血过多,致中气下陷,膀胱气化无力。《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气虚则升举无力,膀胱开合失司,小便不得出,临床常见产后小便不通,小腹坠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㿠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肾虚型
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主司膀胱开合,产妇素体肾阳不足,或产伤损及肾阳,致膀胱气化无权,小便癃闭,症见产后小便不通,小腹冷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迟。
肝郁气滞型
产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三焦水道受阻,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通,小腹胀痛或窜痛,烦闷易怒,或胸胁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
瘀血阻滞型
产时或产后手术损伤脉络,瘀血内停,阻塞膀胱尿道,致水道不通,症见小便点滴而下,或尿中带血块,小腹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产后尿潴留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治法,常用中药、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综合疗法,效果确切。
(一)中药治疗
气虚型
治法:补气升阳,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茯苓15g、泽泻10g、桂枝6g,若小腹坠胀明显,加枳壳、乌药以行气;若腰膝酸软,加杜仲、续断以补肾。
肾虚型
治法:温肾壮阳,化气行水。
方药: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泽泻10g、茯苓15g、牡丹皮10g、制附子6g(先煎)、桂枝6g,若畏寒肢冷甚,加巴戟天、仙茅以温肾阳;若小便量少,加车前子、牛膝以利水通淋。
肝郁气滞型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通闭。
方药:沉香散加减,药用沉香6g(后下)、石韦12g、滑石15g、当归10g、陈皮6g、冬葵子15g、王不留行10g、柴胡10g、白芍12g,若小腹胀痛甚,加青皮、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口苦咽干,加栀子、黄芩以清肝热。
瘀血阻滞型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利尿。
方药:代抵当汤加减,药用当归尾10g、穿山甲6g、桃仁10g、大黄6g(后下)、芒硝6g(冲服)、生地黄15g、肉桂3g,若尿中血块多,加三七粉、蒲黄以化瘀止血;若小腹刺痛拒按,加延胡索、五灵脂以活血定痛。
表: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方简表
|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 气虚型 | 小腹坠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 补气升阳,化气行水 | 补中益气汤加减 |
| 肾虚型 | 小腹冷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 温肾壮阳,化气行水 | 肾气丸加减 |
| 肝郁气滞型 | 小腹胀痛窜痛,烦闷易怒,胸胁胀满 | 疏肝解郁,行气通闭 | 沉香散加减 |
| 瘀血阻滞型 | 小腹刺痛拒按,尿中带血块,舌紫暗 | 活血化瘀,通窍利尿 | 代抵当汤加减 |
(二)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膀胱气化功能,促进排尿,操作简便且起效迅速。
常用穴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气海、关元。
配穴:气虚型加脾俞、肺俞;肾虚型加肾俞、太溪;肝郁气滞型加太冲、行间;瘀血阻滞型加血海、膈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0mm×40mm毫针,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针尖向下斜刺0.5-1寸,施提插补法;三阴交、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实证(如肝郁、瘀血)可施提插捻转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亦可配合艾灸,中极、关元、气海穴用温针灸或隔姜灸,每穴灸5-7壮,以温通经络、助阳化气。
(三)推拿治疗
推拿通过手法刺激穴位和腹部,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膀胱痉挛。
常用手法:摩腹、揉按穴位、推七节骨、按揉背俞穴。
操作步骤:
- 摩腹: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摩小腹部5-10分钟,力度以透热为度,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揉按穴位:用拇指按揉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穴,每穴1-2分钟,以酸胀得气为佳。
- 推七节骨:患者俯卧,医者用拇指自下而上推长强穴至腰阳关,反复30-50次,以温补下焦。
- 按揉背俞穴:按揉肾俞、膀胱俞、脾俞,每穴1分钟,以调节脏腑功能。
(四)穴位贴敷
将中药研末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渗透和穴位刺激共同作用,达到温阳化气、行瘀通闭之效。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肉桂、麝香(或人工)、甘遂、车前子等,按比例研末,用黄酒或蜂蜜调成糊状。
贴敷穴位:神阙(肚脐)、中极、关元。
操作方法:将药糊敷于穴位,用纱布覆盖固定,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肾虚型患者,注意皮肤过敏者慎用。
(五)其他疗法
- 耳穴压豆:选取肾、膀胱、尿道、脾、肝、内分泌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刺激耳部反射区,调节膀胱功能。
- 中药熏洗:用益母草、当归、川芎、红花、路路通等药物煎汤,先熏后洗外阴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瘀血阻滞型,可活血化瘀、通窍利尿。
调护与预防
- 心理疏导:产妇产后情绪易波动,紧张、焦虑可加重尿潴留,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其放松心情。
- 饮食调理:气虚型可食黄芪粥、山药粥以健脾益气;肾虚型可食黑芝麻粥、核桃粥以温补肾阳;瘀血阻滞型可食山楂红糖水、益母草蛋粥以活血化瘀,忌食生冷、辛辣之品。
- 功能锻炼:产后尽早进行床上活动,指导产妇做提肛运动(收缩肛门及尿道,每次持续5-10秒,放松10秒,重复10-15次,每日2-3次),增强盆底肌力量,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 诱导排尿:听流水声、温水冲洗外阴、热敷小腹部(温度40-50℃),可反射性引起排尿反射,协助产妇排尿。
相关问答FAQs
Q1:产后尿潴留用中医治疗一般多久见效?
A:中医治疗产后尿潴留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轻症患者(如气虚型、轻度肝郁气滞型)经针灸或推拿治疗1-2次即可排尿,配合中药内服3-5天可基本恢复;中重度患者(如肾虚型、瘀血阻滞型)需综合治疗5-7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10天左右,若治疗超过7天仍无改善,建议结合西医检查(如B超、尿常规),排除器质性病变(如尿道损伤、神经损伤等)。
Q2:中医治疗产后尿潴留需要注意什么?
A:中医治疗产后尿潴留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辨证准确,不同证型治法不同,如气虚、肾虚型以补虚为主,肝郁、瘀血型以通实为主,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用药;②针灸、贴敷等操作需由专业人员实施,防止感染或损伤;③治疗期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情志刺激;④若出现尿潴留合并尿潴留、发热、腰痛等症状,提示可能合并尿路感染,需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⑤产后42天内是盆底肌恢复的关键期,治疗后应坚持做盆底肌锻炼,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