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西拉木伦河横贯全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地形地貌(山地、草原、沙地、河谷)造就了复杂的小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这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年降水量350-450毫米,土壤以黑钙土、栗钙土、风沙土为主,为多种中草药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据统计,赤峰境内野生中草药资源达800余种,其中载入《中国药典》的有120余种,是内蒙古重要的“天然药库”之一,黄芪、甘草、麻黄、防风等道地药材更是享誉全国。
根及根茎类中草药是赤峰野生资源的主体,其根部或根茎入药,有效成分积累丰富,药用价值突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是赤峰的标志性道地药材,主产于喀喇沁旗、宁城县的大兴安岭南麓浅山区,植株高达1米,根粗长而顺直,断面呈“金井玉栏”特征,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的功效,其因质地坚实、粉性足、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高而成为优质黄芪的代表,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广泛分布于翁牛特旗、敖汉旗的草原和沙地,根系发达,根和根茎甜味浓郁,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同时具有固沙保土的生态作用,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物种,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生长于林缘、山坡草甸,根呈长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气微香,味甘,常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是解表祛风的常用药材,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在林西县、巴林右旗的阳坡灌丛中常见,根黄色,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其对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疗效显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则多见于林下草丛,根入药,疏肝解热、升阳举陷,是治疗少阳证的要药。
中文名 | 科属 | 分布生境 | 药用部位 | 功效 |
---|---|---|---|---|
蒙古黄芪 | 豆科 | 大兴安岭南麓浅山区、山地草甸 | 根 | 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 |
甘草 | 豆科 | 草原、沙地、河岸滩地 | 根及根茎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
防风 | 伞形科 | 林缘、山坡草甸、田埂边 | 根 | 解表祛风、胜湿止痛、止痉 |
黄芩 | 唇形科 | 阳坡灌丛、山地林缘 | 根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柴胡 | 伞形科 | 林下草丛、山坡阴湿处 | 根 | 疏肝解热、升阳举陷 |
全草类中草药多在夏秋季节采收,植株地上部分入药,富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在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方面应用广泛,麻黄(Ephedra sinica)是赤峰草原的优势物种,分布于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的干草原,草质茎呈细圆柱形,微有粗糙感,味微苦涩,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是治疗风寒感冒、哮喘的常用药材,其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显著的平喘作用,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生长于克什克腾旗、林西县的高山草甸和林缘湿地,全株无毛,花金黄色,形如莲花,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对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中耳炎有良好疗效,当地有“宁舍三顿饭,不舍金莲散”的说法,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多生于阴湿的林下或沟谷边,全草有浓烈香气,根及根茎和叶入药,能散寒祛风、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因其“细辛不过钱”的用药特点,需严格控制用量,茵陈(Artemisia capillaris)是菊科植物,春季幼苗高10-20厘米时采收,全草灰绿色,味微苦,具有清利湿热、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型肝炎的要药,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采药经验。
果实种子类中草药多在秋季成熟时采收,其果实或种子富含油脂、有机酸、黄酮类成分,多用于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止咳化痰,枸杞(Lycium barbarum)在赤峰的沙地和河岸地带广泛分布,尤其是翁牛特旗、松山区的沙漠边缘,果实椭圆形,鲜红色,味甜,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止咳,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当地产的“赤峰枸杞”因颗粒饱满、甜度高而畅销,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生于路旁、沙地,果实由5个分果瓣组成,每个分果瓣有硬刺,味苦,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退翳,常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目赤多泪,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耐旱植物,分布于赤峰北部的风沙区,果实橙黄色,富含维生素C、黄酮类和多种氨基酸,能止咳化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同时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生态功能,是生态经济型的重要植物资源。
花叶类中草药以其花或叶入药,多具芳香或清热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疏风散热、凉血解毒,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在赤峰的草原和农田边缘有野生分布,花红色,味微苦,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常用于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同时也是重要的天然色素原料,野菊花(Dendranthema indicum)生长于山坡、路旁、田埂,头状花序黄色,气清香,味苦,能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平肝明目,对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高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缠绕灌木,分布于林缘、灌丛,花蕾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是治疗风热感冒、疮痈肿毒的良药,赤峰部分地区已开展人工栽培,以满足市场需求。
尽管赤峰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但受过度采挖、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品种(如黄芪、甘草)的野生资源已面临枯竭风险,为保护这一宝贵资源,赤峰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翁牛特旗海拉苏草原保护区,对中草药集中分布区实行封育保护;二是推广人工栽培,在宁城、喀喇沁等地建立黄芪、甘草、枸杞等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基地),实现“野生抚育”与“人工种植”相结合;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挖和贩卖野生中草药的行为,制定《赤峰市野生中草药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四是开展科普宣传,通过举办“中草药文化节”、编写《赤峰中草药图鉴》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野生中草药资源的保护意识。
FAQs:
问:赤峰地区常见的野生中草药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答:赤峰地区常见的野生中草药有蒙古黄芪、甘草、防风、黄芩、麻黄、金莲花、枸杞、沙棘等,蒙古黄芪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浅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甘草和麻黄多见于草原和沙地(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金莲花和黄芩生长于高山草甸和林缘(克什克腾旗、林西县);枸杞和沙棘则集中在沙地和河岸地带(翁牛特旗、松山区)。
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赤峰的野生中草药资源?
答:合理利用需坚持“采育结合”原则,严格遵循“采大留小、采留结合”的采收规范,避免掠夺式采挖;优先发展人工栽培,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保护方面,应加强中草药资源普查,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如草原沙化治理、林地恢复);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采挖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广“中草药+生态旅游”模式,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