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银子为部分地区民间习用的草药,其基源通常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的干燥地上部分或同属近缘植物的根及全草,因植株茎叶断面呈银白色或表面具银灰绒毛而得名,具体名称和用法因地域差异略有不同,传统中医理论中常将其用于妇科及水肿类疾病的治疗,以下从基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基源与植物形态
马银子基源植物益母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方形,有倒生糙伏毛,叶对生,掌状3深裂,裂片再羽状分裂,轮伞花序腋生,花冠淡红或紫红色,小坚果褐色,干燥地上部分茎方形,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断面中部有髓,叶多破碎,花萼宿存,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部分地区将同属植物如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的干燥全草也称为“马银子”,二者功效相近。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马银子性辛、微苦,平,归肝、心经,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症瘕痞块、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等症,现代临床实践中,其活血调经功效尤为突出,被誉为“妇科要药”,尤其适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病,可促进子宫收缩,改善盆腔微循环;利水消肿则用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通过增加肾血流量及钠排泄发挥利尿作用;外用可治皮肤湿疹、疮疡溃烂,取其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之功。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入丸散、熬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孕妇禁用,因其可兴奋子宫,可能引起流产;无瘀滞者慎用,避免耗伤气血;脾胃虚弱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外用需观察皮肤反应,过敏者停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
马银子主要含生物碱类(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等)、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等)、挥发油、脂肪酸、多糖及微量元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碱能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收缩频率和幅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对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有治疗作用;水苏碱具有利尿、降压作用,可增加尿量及钠、氯排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能减轻组织氧化损伤;其提取物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菌及调节免疫等活性,为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马银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名称 | 马银子(别名:银益母、白花益母草) |
科属 | 唇形科益母草属 |
药用部位 | 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
性味 | 辛、微苦,平 |
归经 | 肝、心经 |
功效 |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
主治 | 月经不调、痛经、水肿、疮疡肿毒 |
用法 |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
用量 | 内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
注意事项 | 孕妇禁用,无瘀滞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马银子与普通益母草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答:马银子部分地区为益母草的别名,或指其干燥后断面呈银白色的特定部位(如根部),二者基源均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功效基本一致,均以活血调经、利水消肿为主,但因药用部位(全草或根)及加工方式不同,马银子可能更侧重于根部活血化瘀作用,而全草(普通益母草)在利水消肿方面应用更广,具体选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判断。
问:长期服用马银子会有副作用吗?哪些人群需要禁用?
答:马银子性平,但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因其含生物碱,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以免加重肾脏负担,禁忌人群主要包括:孕妇(易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月经过多者(可能加重出血)、对唇形科植物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用药期间若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避免自行延长用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