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是一味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其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言其“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甘遂药性峻猛,善于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为治疗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等实证的良药,但因有毒,使用时需严格掌握炮制方法、用量及配伍禁忌。
药材来源与植物形态
甘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cm,全体含白色乳汁,根圆柱形,数个至十余个簇生,外皮棕褐色,内面类白色或黄白色,茎直立,丛生,无毛或疏被短毛,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5cm,宽3-8mm,全缘,无柄或近无柄,杯状聚伞花序顶生,基部有叶状苞片5-8枚;总钟状,先端4-5裂,腺体4-5,新月形;雄花多数,雄蕊1枚;雌花1枚,位于花序中央,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蒴果三角状扁球形,光滑无毛,种子卵圆形,棕褐色,花期4-7月,果期6-9月,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多为野生,秋季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甘遂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其功效核心为“泻水逐饮”,力峻效捷,能“直达水气所结之处,破除坚积”,具体应用如下:
- 泻水逐饮:用于治疗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等水饮内停之实证,如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阳水实证,常与牵牛子、大腹皮同用;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等,可配伍芫花、大戟(即十枣汤原方,减大枣为引);胸胁疼痛、咳喘胸满之悬饮,常配伍大戟、白芥子(如控涎丹)。
- 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疮毒、痰核瘰疬等,外用可研末调敷,或与雄黄、大黄等研末醋调外敷,能攻毒散结,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与炮制方法
甘遂生品毒性大,内服多炮制后用,炮制方法以醋制为主,可降低毒性,引药入肝,增强逐饮功效。
- 炮制方法:取净甘遂,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凉(每100kg甘遂,用米醋30kg),醋制后甘遂的刺激性显著降低,临床更常用。
- 用法用量:内服宜入丸散剂,严格控制用量,一般炮制品用量为0.5-1.5g,生品多外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因药性峻猛,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使用禁忌与不良反应
甘遂有毒,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需严格遵守以下禁忌:
- 禁忌人群:孕妇、体质虚弱者、脾胃虚寒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配伍禁忌:反甘草(“十八反”内容,甘遂与甘草同用会增强毒性,降低疗效),不宜与乌头、附子等大热药同用。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呈水样便)、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血压下降、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中毒解救方法:立即洗胃、导泻,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治疗(如止痉、升压等),禁用阿片类止泻药,以免加重毒素吸收。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遂主要含二萜类化合物(如甘遂宁、大戟酮)、三萜类、甾醇类及树脂等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 泻下作用:所含树脂能刺激肠黏膜,促进肠蠕动,增加肠腔内渗透压,导致剧烈腹泻,从而排除体内积液;
- 抗炎作用:二萜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 抗肿瘤作用:部分成分对肝癌、胃癌等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但其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仍需深入研究;
- 利尿作用:通过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产生利尿效果,但作用强度弱于泻下作用。
临床应用上,甘遂除传统用于水肿、胸水外,现代还用于治疗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肠梗阻(实证)、急性乳腺炎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常配伍利水渗湿药、健脾药,以攻补兼施,顾护正气。
炮制方法与功效比较表
炮制方法 | 炮制目的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生甘遂 | 毒性大,多外用攻毒杀虫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内服易中毒,慎用 |
醋制甘遂 | 降低毒性,引药入肝,增强逐饮 | 内服0.5-1.5g,入丸散 | 严格控制用量,中病即止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甘遂有毒,如何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
解答:甘遂的毒性主要来自其所含的二萜类树脂成分,醋制是最常用的减毒方法,炮制时,米醋中的醋酸可与甘遂中的毒性成分结合,生成低毒或无毒的衍生物,同时破坏部分刺激性物质,从而降低对胃肠道的损伤,醋制还能引药入肝,增强其疏肝理气、逐饮的功效,除醋制外,传统还有甘草制、豆腐制等方法,通过甘草的解毒成分或豆腐的吸附作用降低毒性,但现代临床以醋制为主,炮制后需严格检查炮制程度(以微干、表面微黄为度),确保用药安全。
问题2:为什么甘遂不能与甘草同用?
解答:甘遂与甘草同用属于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历代医籍均有明确记载(如《本草纲目》“甘遂反甘草”),现代研究表明,甘遂中的二萜类成分与甘草所含的三萜类皂苷、黄酮类成分相遇后,会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不仅降低甘遂的泻下逐饮功效,还会增加胃肠道刺激,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甚至加重毒性,临床配伍时需严格遵守“甘遂反甘草”的原则,避免同用,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