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中医皮肤科常见病,属“浸淫疮”“湿疮”“血风疮”范畴,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为特征,病程长短不一,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中医认为湿疹发病总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或情志失调、劳累耗伤正气,导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外邪,内外合邪,浸淫肌肤而发;慢性期则多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内治外治相结合,兼顾标本缓急。
中医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湿疹发病与“湿”邪关系最为密切,湿性黏滞、重浊、趋下,可与其他邪气(风、热)相合为病,具体而言,病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
- 内因:素体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水湿无力,湿浊内生;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湿热蕴结;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犯脾胃,湿热互结;或久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
- 外因:外感风、湿、热邪,或接触水湿、刺激物(如动物毛发、花粉、化学制品),邪气侵袭肌肤,与体内湿热相搏,发为湿疹。
病机核心为“湿”,急性期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肌肤、脾胃;慢性期以血虚风燥为主,病位在肌肤、肝血,病性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湿热、风热),慢性期以本虚为主(血虚、脾虚)。
中医辨证论治(内治法)
湿疹治疗需分清急缓、辨明虚实,急性期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主,慢性期以养血润燥、健脾祛湿为主,具体分型论治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湿热浸淫证 | 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丘疱疹密集,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伴身热、心烦、口渴、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 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 | 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龙胆草、栀子、车前子 |
脾虚湿蕴证 | 病程较长,皮损暗淡,渗出不多,瘙痒不剧烈,伴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健脾利湿,止痒 | 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 | 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山药、砂仁、白扁豆、防风 |
血虚风燥证 | 病程日久,皮肥厚粗糙、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瘙痒夜间加剧,伴头晕、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弦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四物消风饮 |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僵蚕、蝉蜕、鸡血藤 |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根据皮损形态、渗出情况选择,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
- 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少):可外用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清热燥湿;或用马齿苋、黄柏、苦参、地榆煎汤冷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以清热消肿、减少渗出。
- 急性期(渗出多):先用马齿苋、黄柏、苦参煎液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外扑青黛散(青黛、石膏、滑石、黄柏),收湿止痒。
- 亚急性期:皮损暗红、少量渗出或结痂,可外用氧化锌油、青黛膏(青黛、煅石膏、凡士林)或黄连膏,清热燥湿、生肌收口。
- 慢性期:皮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可外用黑豆馏油软膏、黄连膏,或用艾叶、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煎汤外洗,每次20分钟,每日1次,以祛风润燥、软化角质;也可用梅花针叩刺患处,以微渗血为度,调和气血。
日常调护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湿疹康复需配合日常调护:
- 饮食有节:忌辛辣、鱼虾、牛羊肉、酒类等发物及甜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莲子粥等;急性期宜食清淡,多饮温水。
- 皮肤护理: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搔抓,以防皮损加重;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但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慢性期可涂抹温和保湿霜(如凡士林、维生素E乳),防止皮肤干燥。
- 情志调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加重湿疹,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郁化火。
- 环境适宜:居住环境保持通风干燥,避免潮湿;远离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湿疹多久能见效?
A:中医治疗湿疹疗效因人而异,与病程长短、证型、调护情况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急性期湿热证患者,若辨证准确、用药得当,配合外治法,1-2周内瘙痒、渗出可明显缓解;慢性期血虚风燥证患者,因病程久、体质虚,需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调理,需坚持服药并注重日常调护,不可急于求成。
Q2:湿疹能“除根”吗?中医如何减少复发?
A:中医认为“治病求本”,湿疹虽易复发,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减少复发的关键在于:① 辨证论治,急性期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期以健脾养血为要,避免长期使用苦寒伤脾胃之品;② 调理体质,如脾虚者长期服用参苓白术散、山药粥等健脾,血虚者用当归、何首乌煲汤养血;③ 坚持日常调护,忌口、避过敏原、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诱发因素,通过内外同调、标本兼治,多数患者可实现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