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头草,又名山苏子、铁菱角、蛇总管,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Rabdosia japonica (Thunb.) Hara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中国民间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其药用历史悠久,在《本草纲目拾遗》《贵州民间草药》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蛇头草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生于山坡林缘、路旁灌丛或溪边沟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风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部分地区亦将其用于毒蛇咬伤的辅助治疗,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蛇头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逐渐被阐明,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更多关注。
植物来源与形态特征
蛇头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2米,根茎木质化,斜生,有多数须根,茎直立,四棱形,具四浅槽,密被倒向短柔毛或近无毛,上部多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3厘米,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8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宽楔形或截形,边缘在基部以上具圆齿状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沿脉被短柔毛,侧脉3-4对,与中脉在上面微下陷,下面隆起,轮伞花序多花,组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序轴及花梗均被短柔毛;苞片卵形或披针形, below花梗;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外被短柔毛,萼齿5,三角形,近相等;花冠淡紫色或白色,长约7毫米,外被短柔毛,冠筒基部上方浅囊状,冠檐二唇形,上唇4裂,裂片卵形,下唇矩圆形,全缘;雄蕊4,前对能育,后对退化,花药2室,叉开;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小坚果倒卵形,褐色,无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其“蛇头”之名,源于其轮伞花序密集、花萼钟形似蛇头,或叶片边缘锯齿尖锐如蛇牙,民间亦有以其根茎形态似蛇头而得名之说。
性味归经与传统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蛇头草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肺、胃经,其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行,寒能清,故具有多重功效:
-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毒邪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疡等症,单用或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增强疗效,如《贵州民间草药》记载其治“喉蛾,捣烂取汁含漱”;
- 活血消肿: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或产后瘀阻腹痛,常配伍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内服外用均可,民间有“打伤接骨,用鲜草捣敷患处”的用法;
-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关节红肿热痛,或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可配伍威灵仙、独活、秦艽等祛风除湿药,寒热证均可随证加减;
- 解毒杀虫:部分医书载其可用于疥癣、湿疹等皮肤瘙痒症,煎汤外洗或研末调敷,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蛇头草主要含二萜类、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多糖等成分,其中二萜类化合物是其药理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如延命素(enmein)、冬凌草甲素(oridon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等,药理研究证实,蛇头草具有以下作用:
- 抗菌抗炎:蛇头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 抗肿瘤:冬凌草甲素等二萜类成分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如G2/M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对食管癌、肝癌、肺癌等细胞株均有抑制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可辅助放化疗增效减毒;
- 抗氧化:蛇头草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作用,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延缓衰老;
- 镇痛解痉:蛇头草水提物可提高热板法小鼠痛阈,减少醋酸扭体次数,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对胃肠道平滑肌也有轻度解痉作用。
资源保护与栽培
蛇头草多为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及生境破坏,部分地区资源量下降,已被列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三级保护植物,为满足药用需求,部分地区已开展人工栽培研究,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 选地整地:选择向阳、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或平地,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深翻20-30厘米,施足基肥(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亩),耙平后起畦,畦宽1.2-1.5米;
- 繁殖方式:以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为主,种子繁殖于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穴播,覆土1-2厘米,保持土壤湿润,15-20天出苗;分株繁殖于春季或秋季挖取母株,分割带芽根茎,按行株距30×20厘米定植;
- 田间管理:苗期需中耕除草2-3次,保持田间无杂草;生长期每月追施1次稀薄人粪尿或复合肥,花期增施磷钾肥;干旱时及时浇水,雨季注意排水;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可用吡虫啉等低毒农药防治,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蛇头草虽功效广泛,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入煎剂宜后下,以减少挥发性成分损失;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性微寒,易致腹泻);对唇形科植物过敏者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患者慎用,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可自行缓解,若症状严重需停药。
蛇头草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学名 | Rabdosia japonica (Thunb.) Hara |
别名 | 山苏子、铁菱角、蛇总管、香茶菜、小血草 |
科属 | 唇形科香茶菜属 |
性味归经 | 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肺、胃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风止痛 |
主治病症 | 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毒蛇咬伤(外用)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忌服,过敏体质者禁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资源现状 | 野生资源减少,部分地区人工栽培,属三级保护植物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蛇头草和白花蛇舌草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如何区分?
解答:蛇头草和白花蛇舌草不是同一种药材,两者在科属、形态、功效上均有明显区别,从科属看,蛇头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Hedyotis diffusa Willd.;从形态看,蛇头草为草本,茎四棱形,叶卵形或菱状卵形,轮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花冠淡紫色或白色;白花蛇舌草为矮小草本,茎纤弱,线形叶,花白色,腋生,形如蛇吐信;从功效看,蛇头草长于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白花蛇舌草偏于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主要用于肠痈、热淋、咽喉肿痛,临床使用时需根据病症准确选用,不可混用。
问题2:长期服用蛇头草会有哪些副作用?如何避免?
解答:蛇头草性微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寒症状;其活血作用也可能引起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女性长期服用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对其成分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为避免副作用,需注意:① 遵医嘱按疗程服用,一般不超过1个月;② 脾胃虚寒者可配伍生姜、大枣、白术等温中健脾药;③ 过敏体质者首次服用前可做皮肤过敏试验;④ 服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⑤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