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血的中草药植物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鼻血,中医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多因外感风热、燥热之邪,或内伤情志致肝火亢盛,或饮食不节致胃热炽盛,或久病体虚致阴虚火旺,灼伤鼻络血溢所致,中草药治疗鼻血历史悠久,遵循“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滋阴降火”等原则,以下介绍常用治疗鼻血的中草药植物及其应用。

治疗鼻血的中草药植物

白茅根,别名茅根、丝茅根,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主治血热妄行之鼻衄、咯血、吐血,兼有热淋、水肿者尤宜,用法:煎服,15-30g;鲜品30-60g,捣汁服,注意:脾胃虚寒、尿多者慎用。

侧柏叶,别名柏叶,性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炒炭后止血力增强,主治各种出血证,尤以鼻衄、咯血、吐血、便血为宜,用法: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调敷,注意:生用偏于凉血,炒炭偏于止血;孕妇慎用。

仙鹤草,别名龙芽草,性苦、涩,平,归心、肝经,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主治多种出血证,鼻衄、咳血、吐血、尿血、便血等,兼有虚劳乏力者尤宜,用法: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60g,注意:实热证出血宜配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别名生地,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温毒发斑,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鼻衄、吐血、尿血等,用法:煎服,10-15g;鲜品15-30g,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忌与萝卜、葱白、薤白同食。

黄芩,别名条芩、子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胸烦呕逆,肺热咯血,湿热黄疸,泻痢,热淋,目赤肿痛,胎动不安,血热鼻衄,用法: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栀子,别名山栀、枝子,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鼻衄,用法:煎服,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不宜与巴豆同用。

治疗鼻血的中草药植物

藕节,别名光藕节,性甘、涩,平,归肝、肺、胃经,功效收敛止血,化瘀,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兼有瘀滞者尤宜,用法:煎服,10-15g;捣汁或入丸散,注意:虚寒性出血不宜单用。

茜草,别名茜草根、红丝线,性苦,寒,归肝经,功效凉血止血,祛瘀通经,止咳祛痰,主治血热出血证,如鼻衄、吐血、尿血、崩漏,兼有瘀滞者尤宜;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用法:煎服,10-15g;止血炒炭用,活血生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用;孕妇慎用。

墨旱莲,别名旱莲草、墨草,性甘、酸,寒,归肾、肝经,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主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用法:煎服,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槐花,别名槐米(花蕾)、槐花(开放花),性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火目赤头痛,头痛眩晕,用法:煎服,10-15g;止血炒炭用,清热生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常用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白茅根 甘寒,归肺胃膀胱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煎服15-30g,鲜品加倍 脾胃虚寒、尿多者慎用
侧柏叶 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煎服10-15g,外用研末 孕妇慎用,生用凉血,炒炭止血
仙鹤草 苦涩平,归心肝 收敛止血,止痢,补虚 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 实热证宜配清热药
生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煎服10-15g,鲜品15-30g 脾胃虚寒者慎用,忌萝卜等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止血 煎服3-10g,炒炭止血 脾胃虚寒者慎用
栀子 苦寒,归心肺三焦 泻火除烦,凉血解毒 煎服5-10g,外用研末 脾胃虚寒者慎用,忌巴豆
藕节 甘涩平,归肝肺胃 收敛止血,化瘀 煎服10-15g,捣汁 虚寒性出血不宜单用
茜草 苦寒,归肝 凉血止血,祛瘀通经 煎服10-15g,炒炭止血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用,孕妇慎用
墨旱莲 甘酸寒,归肾肝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煎服6-12g,外用捣敷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槐花 苦微寒,归肝大肠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煎服10-15g,炒炭止血 脾胃虚寒者慎用,忌藜芦

临床应用中,需根据鼻血的辨证分型配伍用药,若为肺热鼻衄(伴鼻干、咳嗽、痰黄、舌红苔黄),可配伍桑白皮、地骨皮、黄芩以清肺泄热;胃热鼻衄(伴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燥),可配伍石膏、知母、生大黄以清胃泻火;肝火鼻衄(伴头痛、眩晕、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可配伍龙胆草、夏枯草、栀子以清肝泻火;阴虚鼻衄(伴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可配伍麦冬、玄参、阿胶以滋阴降火,外治法可用鲜白茅根30g捣汁滴鼻,或侧柏叶炭、藕节炭等量研粉吹鼻,收敛止血效果更佳。

使用中草药治疗鼻血需注意:1. 辨证论治,避免盲目用药,如虚寒证忌用寒凉药,以免伤及脾胃;2. 用药剂量需根据体质、年龄调整,儿童、老人用量宜减;3. 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茜草)、峻下药(如大黄)等;4. 若鼻血量多不止,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等休克表现,需立即就医,中西医结合抢救;5.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戒烟酒。

治疗鼻血的中草药植物

FAQs

问:鼻血频发用中草药治疗多久见效?
答:中草药治疗鼻血的效果因人而异,与病情严重程度、证型、用药准确性及体质相关,一般而言,轻度鼻血(如偶发、量少),辨证准确后服用中药1-3天可见止血效果,如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起效较快;若为反复发作的慢性鼻血(如阴虚火旺型),需滋阴降火,疗程较长,通常需2-4周,同时需配合调整生活习惯(如避免熬夜、减少辛辣刺激),若用药3天仍无改善,或鼻血量较大(如一次出血超过200ml),应及时就医,排除鼻腔局部病变(如鼻中隔偏曲、血管瘤)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

问:哪些人群不适合用中草药治疗鼻血?
答:以下人群使用中草药治疗鼻血需谨慎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1. 孕妇:部分中草药(如茜草、丹皮、大黄等)有活血化瘀或峻下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应避免使用;2. 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忌用大量寒凉药(如黄芩、栀子、生地黄等),以免加重脾胃虚寒,可配伍健脾药(如党参、白术)同用;3. 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需在明确病因基础上用药,避免自行使用活血药(如丹参、赤芍);4. 儿童、老人:体质较弱,药物代谢慢,需减量使用,并密切观察反应;5. 对中草药过敏者:如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尖贝是什么?有哪些独特功效与用法?
« 上一篇 昨天
脂肝中医治疗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