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以“皂”字开头的中草药多因其形态特征或功效特性而得名,这类药材多具辛散、通络、祛痰、杀虫等作用,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以下从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常见“皂”开头中草药进行详细阐述,并辅以表格汇总关键信息,最后附相关问答。
常见“皂”开头中草药详解
皂角
来源: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肺、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 祛痰开窍:其味辛能散,咸能软坚,善祛胶固之痰,适用于痰壅气逆所致的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常配伍半夏、桔梗等,如《金匮要略》皂荚丸。
- 杀虫止痒:外用可杀疥癣、恶疮,单用研末调敷,或煎汤洗浴,用于皮肤湿疹、疥癣瘙痒。
- 散结消肿:治痈肿未溃,可配伍乳香、没药,捣外敷;亦可治痄腮,与升麻、大黄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1.5~3g,多炙后研末吞服(因生品有刺激性);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洗。
注意事项:孕妇、体弱者及咯血患者禁用;生品对黏膜有刺激性,内服需严格炮制(如蜜炙、麦麸炒)。
皂角刺
来源: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多于春季采收,选取质嫩、色紫红者,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 消肿托毒:为外科要药,性善走窜,能透达经络,促使痈肿溃脓,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配伍穿山甲、金银花,如《外科正宗》透脓散。
- 活血消痈:治乳痈、肠痈,可配蒲公英、瓜蒌;治瘰疬痰核,与夏枯草、浙贝母同用。
- 祛风杀虫:用于麻风、疥癣,可煎汤内服或外洗。
用法用量:内服3~10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痈疽已溃者慎用,以免耗伤气血;孕妇忌服。
皂矾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水绿矾(Melanterite)的矿石,或化学合成品,主产于安徽、甘肃等地,全年可采,挖出后除去杂质,干燥。
性味归经:酸、涩,凉;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
-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痰饮积聚,配半夏、陈皮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 解毒杀虫:外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研末撒敷或煎水洗;亦治虫蛇咬伤。
- 补血敛疮:近代用于缺铁性贫血,取其含铁成分,常配伍何首乌、当归等。
用法用量:内服0.3~0.6g,入丸散(多煅用);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过量服用可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与含鞣质的中药同服(如五倍子)。
皂柳根
来源:杨柳科植物皂柳(Salix wallichiana Anderss.)的根或根皮,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单用煎汤含漱,或配板蓝根、射干。
- 祛风除湿:治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配威灵仙、秦艽;治水肿、小便不利,可与泽泻、茯苓同用。
- 杀虫止痒:外治疥癣、湿疹,煎汤外洗或捣烂外敷。
用法用量:内服9~15g,煎汤;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服。
皂角子
来源:豆科植物皂荚的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取种子晒干,炒黄或炒焦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尤其适用于老年或体虚者,单用炒研末服,或配火麻仁、杏仁。
- 祛痰止咳:治咳嗽痰多,与半夏、桔梗配伍,增强化痰之力。
- 散结消肿:外用治痈肿、疮毒,研末调敷。
用法用量:内服1~3g,炒研末吞服或入煎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及便溏者禁用;生品有小毒,需炮制后使用。
“皂”开头中草药关键信息汇总表
草药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用法用量(内服) | 注意事项 |
---|---|---|---|---|---|
皂角 | 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 | 辛、咸,温;归肺、大肠、肝经 | 祛痰开窍、杀虫止痒、散结消肿 | 5~3g,炙后研末吞服 | 孕妇、体弱者禁用;生品刺激黏膜 |
皂角刺 | 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 | 辛,温;归肝、胃经 | 消肿托毒、活血消痈、祛风杀虫 | 3~10g,煎汤或入丸散 | 痈疽已溃者慎用;孕妇忌服 |
皂矾 | 硫酸盐类矿物水绿矾的矿石 | 酸、涩,凉;归肝、脾经 | 燥湿化痰、解毒杀虫、补血敛疮 | 3~0.6g,入丸散(煅用) | 过量致呕吐腹泻;脾胃虚寒者慎用 |
皂柳根 | 杨柳科植物皂柳的根或根皮 | 苦、辛,寒;归肝、胃经 |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 9~15g,煎汤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服 |
皂角子 | 豆科植物皂荚的成熟种子 | 辛,温;归肺、大肠经 | 润肠通便、祛痰止咳、散结消肿 | 1~3g,炒研末吞服 | 孕妇、便溏者禁用;生品有小毒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皂角和皂角刺虽然都来自皂荚,但功效侧重有何不同?
解答:皂角与皂角刺虽同源,但因药用部位不同,功效差异显著,皂角以果实入药,性味辛咸温,偏重于“祛痰开窍”和“杀虫止痒”,内服主要用于痰壅气逆(如咳嗽痰多)、癫痫痰盛,外用治疥癣、恶疮;其药力较峻,生品对黏膜刺激性强,需炮制后使用,皂角刺为皂荚的棘刺,性味辛温,长于“消肿托毒”和“活血消痈”,是外科治疗痈疽肿毒的常用药,尤其适用于脓成不溃或初起未化脓者,能透脓外出,同时可治瘰疬、痰核等症,皂角偏于“化痰杀虫”,皂角刺偏于“消肿排脓”,临床需根据病症选择。
问题2:使用皂类中草药时,为何需特别注意炮制和剂量?
解答:皂类中草药多含皂苷、有机酸等成分,部分药材(如皂角、皂矾)具有一定毒性或刺激性,炮制和剂量控制是安全用药的关键,以皂角为例,生品含大量皂苷,对胃肠道及呼吸道黏膜有强烈刺激,内服易引起恶心、呕吐,故需经蜜炙、麦麸炒等炮制,降低刺激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皂矾主要成分为硫酸亚铁,过量服用可导致铁中毒,出现呕吐、腹泻、休克等症状,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一般不超过0.6g),且多煅用以减轻酸涩之性,皂角刺、皂柳根等虽毒性较低,但辛散走窜之力较强,孕妇及气血虚弱者需慎用,避免耗伤正气,无论是降低毒性、增强药效,还是避免不良反应,炮制和剂量控制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