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可分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血色或带血块)和镜下血尿(离心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F),其病因复杂,可由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肾炎、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严重程度不一,需及时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中医学将血尿归为“尿血”“溲血”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与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病机核心为热伤血络、脾肾不固、瘀血阻络等,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中药、针灸等多种方法,在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及减少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血尿的诊断
(一)西医诊断
西医诊断血尿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有无腰痛、尿路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水肿、发热、皮疹、出血倾向等伴随症状;既往有无泌尿系结石、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近期有无药物使用史(如环磷酰胺、抗凝药)、剧烈运动或外伤史。
-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肾区有无叩击痛、膀胱区有无压痛、有无输尿管走行区压痛,同时观察有无水肿、皮疹、关节畸形等全身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初步判断血尿性质(均一性红细胞提示非肾小球源性,变形红细胞提示肾小球源性),同时检测蛋白尿、白细胞、管型等,辅助鉴别肾炎、感染等。
- 尿红细胞相位分析:通过检测红细胞形态(如畸形红细胞>70%提示肾小球源性),明确血尿来源(肾小球或非肾小球)。
- 尿培养+药敏试验:怀疑尿路感染时,明确病原菌及敏感药物。
-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
- 凝血功能: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所致血尿。
表:血尿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 检查项目 | 临床意义 |
|-------------------|--------------------------------------------------------------------------|
| 尿常规 | 初步筛查血尿、蛋白尿、感染,判断是否合并血细胞管型 |
| 尿红细胞相位分析 | 鉴别肾小球源性(畸形红细胞为主)与非肾小球源性(正常形态为主)血尿 |
| 尿培养+药敏 | 尿路感染病原学诊断,指导抗生素选择 |
| 血肌酐、尿素氮 | 评估肾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 |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肾小球疾病活动度指标,指导治疗(如>1g/d提示肾病综合征可能) | -
影像学检查:
- 泌尿系B超:首选无创检查,可发现肾结石、肾积水、肿瘤、囊肿、前列腺增生等结构性病变。
- CT平扫+增强:对结石、肿瘤、肾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高于B超,可清晰显示病变大小、位置及血供情况。
- 静脉尿路造影(IVU):评估尿路通畅性,适用于怀疑尿路畸形、狭窄或肿瘤患者。
- 肾活检:对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急慢性肾炎、IgA肾病等)具有确诊价值,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二)中医辨证
中医诊断血尿以“四诊合参”为基础,结合尿液颜色、伴随症状及舌脉,分为以下常见证型:
-
下焦湿热证
- 主症:小便短赤灼热,尿血鲜红,或尿中夹有砂石,尿频、尿急、尿痛。
- 次症:腰腹绞痛,口苦,恶心呕吐,或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血络。
-
脾不统血证
- 主症:尿血日久,反复发作,颜色淡红或暗红,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 次症:面色无华,头晕心悸,或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 病机: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
-
肾气不固证
- 主症:尿血淡红,日久不愈,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
- 次症:夜尿频多,或遗精、早泄,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 病机:肾气亏虚,固摄失职,血不归经。
-
阴虚火旺证
-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咽燥。
- 次症: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内炽,损伤血络。
-
瘀血阻络证
- 主症:尿血色暗有块,腰部刺痛固定,面色晦暗。
- 次症:肌肤甲错,或腰部外伤史,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病机:瘀血内停,血行不畅,血溢脉外。
血尿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血尿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急性期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主,慢性期以健脾补肾、滋阴降火或活血化瘀为法,同时结合针灸、生活调护等综合措施。
(一)分证论治
-
下焦湿热证
-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小蓟、生地黄、滑石、木通、淡竹叶、蒲黄、藕节、栀子、甘草),若尿中砂石加金钱草、海金沙化石通淋;热毒炽盛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
- 中成药:三金片(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热淋清颗粒(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脾不统血证
-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 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仙鹤草、蒲黄炭),若便溏加炮姜、炒白术温中健脾;血色暗红加三七粉化瘀止血。
- 中成药: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肾气不固证
- 治法:补肾固摄,止血。
-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常用药:山药、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五味子、杜仲、牛膝、泽泻、茯苓),若畏寒肢冷加附子、肉桂温阳补肾;夜尿频多加桑螵蛸、益智仁固涩缩尿。
-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
-
阴虚火旺证
-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若潮热盗汗加地骨皮、白薇清虚热;尿血鲜红加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
-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大补阴丸(滋阴降火)。
-
瘀血阻络证
-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三七粉、蒲黄炭),若腰部刺痛加延胡索、郁金理气止痛;病程久加黄芪、党参益气活血。
-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用于出血期需减量)。
(二)针灸治疗
针灸可作为血尿的辅助治疗,通过调节脏腑气血、疏通经络止血。
- 取穴: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血海、太溪、太冲。
- 操作:实证(如湿热、瘀血)用泻法,虚证(如脾肾气虚、阴虚)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可配合艾灸(如肾俞、关元),适用于肾气不固证,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三)生活调护
-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煎炸及温补食物(如辣椒、羊肉、狗肉),多食清热利湿(如绿豆、冬瓜、马齿苋)、健脾益肾(如山药、莲子、黑芝麻)或滋阴降火(如百合、银耳、梨)之品,血尿期间宜清淡饮食,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促进排尿冲刷尿路。
- 起居调摄:避免劳累、剧烈运动及熬夜,节制房事,防止耗伤肾气,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尿路感染。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怒伤肝”“思伤脾”,情绪不畅可加重血尿。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血尿都是严重疾病引起的吗?需要立即就医吗?
解答:血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并非均为严重疾病,生理性血尿(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后)或药物性血尿(如服用抗凝药、某些抗生素)可能短暂出现,休息或停药后可缓解,但病理性血尿中,泌尿系结石、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多为良性病变,而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则可能危及健康,一旦发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无论有无伴随症状,均建议尽早就医,通过尿常规、B超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尤其是中老年患者、长期吸烟者或有血尿家族史者,需警惕肿瘤可能。
问题2:中医治疗血尿一般需要多久见效?如何判断治疗效果?
解答:中医治疗血尿的见效时间与病因、病程、证型及患者体质密切相关,急性感染性血尿(如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属下焦湿热证,经清热利湿止血治疗,通常1-2周内尿血可明显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肾小球源性血尿,病程较长,需健脾补肾、滋阴降火等综合调理,一般1-3个月可控制血尿减少或稳定,蛋白尿也可能同步改善,判断治疗效果需结合多方面指标:①尿常规红细胞计数及尿红细胞相位分析是否好转;②伴随症状(如腰痛、水肿、乏力)是否缓解;③肾功能(血肌酐、eGFR)是否稳定;④中医证候积分(如舌脉、症状)是否改善,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方案,以防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