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乳房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临床以乳房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乳痈的发生多因乳头破碎,风毒外袭,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胃热蕴蒸,导致乳汁淤积,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成痈,其治疗以疏肝清胃、通乳散结、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强调内外合治、整体调理,临床疗效显著。
乳痈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乳痈病因的认识可概括为“乳络不通,气血瘀滞,郁而化热”,具体而言,病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 肝郁胃热:产妇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厥气失于条达,乳络闭阻;或因暴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加之胃经素有积热,肝胃热毒蕴结,导致乳汁淤积,结块成痈。
- 乳汁淤积:乳头凹陷或破碎,影响哺乳;或乳汁过多未及时排空,或断乳时乳汁壅滞,导致乳络阻塞,乳汁淤积,败乳蓄积,酿热成痈。
- 外感风邪:乳头破碎,风毒之邪外侵,或哺乳时感受风寒,乳络闭阻,气血瘀滞,与邪毒互结而成痈。
病机演变初期以肝郁胃热、乳络淤滞为主;成脓期热毒炽盛,肉腐成脓;溃后期多因气血两虚,余毒未尽,疮口迁延不愈。
中医辨证论治
乳痈的治疗需根据病程阶段、证候特点辨证施治,分为初期、成脓期、溃后期三期,分别采用不同治法与方药。
(一)初期(乳络淤滞,热毒蕴结)
临床表现: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皮色微红或皮色不变,乳汁分泌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口渴、便秘、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散结。
代表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牛蒡子、天花粉、黄芩、陈皮、柴胡、金银花、连翘、青皮、甘草、蒲公英,若乳房肿块明显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通乳;若乳汁淤积甚者加鹿角霜、漏芦通络下乳;若发热甚者加石膏、知母清泻胃热。
(二)成脓期(热毒炽盛,肉腐成脓)
临床表现:乳房肿块增大,红肿热痛加剧,跳痛拒按,壮热不退,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若脓已成,按之应指,局部皮肤透亮,可自行破溃或切开排脓。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代表方药:透脓散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若脓成未熟者加乳香、没药活血消肿;若热毒甚者加黄连、栀子清热解毒;若气血虚者加党参、白术益气托毒。
(三)溃后期(气血两虚,余毒未清)
临床表现:溃后脓出通畅,肿痛渐消,但疮口愈合缓慢,脓液清稀,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若余毒未清,可残留肿块,反复流脓。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生肌。
代表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皂角刺、金银花、甘草,若疮口久不愈合者加白及、象皮生肌敛疮;若气血虚甚者加熟地黄、阿胶养血益气。
乳痈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简表
|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 肝郁胃热初期 | 乳房结块、肿胀疼痛,皮色微红,恶寒发热 | 疏肝清胃,通乳散结 | 瓜蒌牛蒡汤加减 |
| 热毒炽盛成脓期 | 肿块增大、红肿跳痛,壮热,按之应指 |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 透脓散加减 |
| 气血两虚溃后期 | 溃后脓出清稀,疮口愈合慢,神疲乏力 | 益气和营,托毒生肌 | 托里消毒散加减 |
外治法
外治法是乳痲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病程阶段选择不同方法,可直达病所,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
初期(未成脓):
- 药物外敷: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乳房肿块处,或用鲜蒲公英、鲜菊花、鲜马齿苋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中药熏洗:用芒硝60g煎水熏洗乳房,或用硫酸镁溶液湿敷,促进乳络通畅,减轻肿胀。
- 手法按摩:以乳头为中心,沿乳络方向轻轻推揉,将淤积乳汁向乳头方向排出,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暴力按摩。
-
成脓期(脓已成):
- 及时切开排脓:若脓肿已成,应按乳络方向切开,切口足够大,以利引流,避免损伤乳络。
- 药线引流:切开术后用八二药线或九一药线插入脓腔,引流脓液,每日换药1-2次,直至脓尽。
-
溃后期(疮口未愈):
- 生肌收口:脓尽后用生肌散、红油膏或白玉膏外敷,促进肉芽生长,加速疮口愈合。
- 清洁换药:保持疮口清洁,避免污染,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换药。
针灸与穴位按摩
针灸可作为乳痈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缓解症状,常用穴位及操作:
- 体针:取膻中、乳根、少泽、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位,用毫针常规针刺,少泽点刺放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适用于初期肝郁胃热型。
- 耳针:取神门、内分泌、乳腺、肝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耳廓发热为度。
- 穴位按摩:按摩膻中、乳根、肩井、足三里等穴位,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可通乳散结、缓解疼痛。
饮食与生活调护
-
饮食调理:
- 初期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如绿豆汤、丝瓜汤、萝卜汤等,忌食辛辣刺激、油腻厚味(如辣椒、油炸食品)及发物(如羊肉、海鲜)。
- 成脓期宜食清热解毒之品,如蒲公英粥、金银花茶,忌食温补食物(如人参、鹿茸)。
- 溃后期宜食益气养血之品,如红枣山药粥、黄芪乌鸡汤,促进疮口愈合。
-
生活调护:
- 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若乳头破碎,可涂植物油或蛋黄油保护。
- 避免乳汁淤积,哺乳时应将乳汁排空,若乳汁过多,可用吸乳器吸出剩余乳汁。
- 调畅情志,避免抑郁、暴怒,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疏泄。
- 患侧乳房暂停哺乳,用吸乳器排空乳汁,避免婴儿口腔细菌感染,健侧可继续哺乳。
预防
乳痈的预防重于治疗,关键在于保持乳络通畅、避免乳汁淤积、调摄情志与饮食。
- 妊娠期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若乳头凹陷,可经常提拉矫正,避免哺乳时吸吮困难。
- 哺乳期应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若未吸尽,应及时挤出剩余乳汁。
- 注意哺乳卫生,避免让婴儿含乳头入睡,防止乳头破损。
- 调节饮食,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防止肝气郁结。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乳痈多久能见效?
A:中医治疗乳痈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病程阶段及辨证准确性密切相关,初期(乳络淤滞阶段)若及时采用疏肝清胃、通乳散结治疗,配合外敷和手法按摩,一般1-3天内乳房肿胀疼痛可明显缓解,肿块逐渐缩小;成脓期(脓已成)需结合内服清热解毒托毒药物及切开排脓,通常3-5天可控制感染,脓液减少;溃后期若气血两虚,疮口愈合较慢,需益气和营、生肌收口,约1-2周可愈合,建议早期干预,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Q2:哺乳期得了乳痈,能否继续哺乳?
A:哺乳期患乳痈时,若感染仅限于局部,未形成脓肿或全身症状较轻,一般可继续哺乳,但需注意以下事项:①患侧乳房哺乳前用温毛巾热敷,轻轻按摩乳房,促进乳汁排出;②哺乳时先喂健侧,再喂患侧,尽量排空患侧乳汁;③若乳头破损,可涂抹鱼肝油或蛋黄油保护,避免婴儿口腔接触破损处;④若已形成脓肿或高热不退,应暂停患侧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避免乳汁淤积加重感染,待炎症控制后再恢复哺乳,母亲应注意休息,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