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黑麻子,学名Linum usitatissimum L.,俗称亚麻子、胡麻子,是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的成熟种子,在我国多地均有栽培,以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产量为佳,作为传统中药,黑麻子应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本草纲目》,其性味甘、平,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润燥止痒、补益肝肾等功效,既是常用药材,也是日常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本文将从其来源、性效、化学成分、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及鉴别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来源与植物形态
黑麻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亚麻的干燥成熟种子,亚麻植物茎直立,高30-120cm,基部木质化,上部分枝,表面光滑或稍有细柔毛;叶互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4cm,宽2-5mm,先端尖,全缘,叶脉三出;花两性,为顶生总状花序,花瓣5片,蓝色、白色或淡红色,花萼5裂,雄蕊5枚,雌蕊1枚;蒴果球形或卵圆形,直径5-8mm,成熟时黄褐色,顶端尖嘴状,内含扁平种子6-10粒,种子呈扁卵形,长4-7mm,宽2-3m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一端,淡褐色,种皮薄,子叶两片,乳白色,富油性,以颗粒饱满、表面光滑、色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及历代本草记载,黑麻子性甘、平,归肺、肝、大肠经,其功效可概括为“润、通、补、养”四字:
- 润肠通便:黑麻子富含脂肪油(约35%-45%),能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适用于津亏肠燥所致的便秘,尤其适合老年体弱、病后产后津亏者的习惯性便秘;
- 润燥止痒:其含有的亚麻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可滋养肌肤,改善皮肤干燥、瘙痒,对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 补益肝肾:黑麻子性平补益,能滋养肝肾精血,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症;
- 降低血脂:现代研究表明,黑麻子中的α-亚麻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脂血症有一定调理作用。
传统应用中,黑麻子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增强润肠通便之效;与当归、何首乌同用以补益精血;外用可捣烂调敷患处,治疗疮疡溃烂、皮肤皲裂。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黑麻子的药效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包括以下几类:
(一)脂肪油
含量约35%-45%,是黑麻子润肠通止痒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90%以上,包括α-亚麻酸(约50%-60%)、亚油酸(约15%-25%)、油酸(约15%-20%)及少量硬脂酸、棕榈酸。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Omega-3脂肪酸,可在体内转化为EPA和DHA,具有抗炎、调节血脂、增强免疫等作用。
(二)木酚素类
含量约0.9%-1.5%,是黑麻子特有的活性成分,以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苷(SDG)为主,木酚素具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可调节内分泌,缓解更年期综合征;同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75倍以上。
(三)蛋白质与氨基酸
含量约20%-25%,含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等),且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FAO/WHO推荐标准,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来源。
(四)其他成分
膳食纤维(约28%)、维生素E(约80-120mg/100g)、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钾、钙、镁、锌、硒)及卵磷脂等,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维生素E和硒是强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表:黑麻子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
|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含量范围 | 生理作用 |
|----------------|---------------------------|----------------|------------------------------|
| 脂肪油 | 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 | 35%-45% | 润肠通便、调节血脂、抗炎 |
| 木酚素类 | SDG、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 | 0.9%-1.5% | 植物雌激素、抗氧化、抗肿瘤 |
| 蛋白质 | 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 20%-25% | 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
| 膳食纤维 | 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纤维 | 约28% | 促进肠道蠕动、调节血糖 |
| 维生素与矿物质 | 维生素E、B族、钾、钙、硒 | 维生素E80-120mg/100g | 抗氧化、维持生理机能 |
临床应用与配伍
黑麻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内服可煎汤、打粉或制成丸剂、膏方,外用可捣敷或煎水洗浴,具体应用如下:
(一)肠燥便秘
黑麻子单用即可取效,如《本草纲目》记载“亚麻,补中虚,续绝脉,益精髓,肥健人……治风并心眩”,临床常与火麻仁、瓜蒌仁、杏仁等同用,增强润肠通便之效,方如“麻子仁丸”(黑麻子、火麻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适用于津亏血少、肠燥便秘之症,对于老年体虚便秘者,可配伍当归、肉苁蓉、何首乌等补益精血之品,标本兼顾。
(二)皮肤疾病
黑麻子外用可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皲裂等,取黑麻子适量,捣烂后用麻油调敷患处,每日1-2次,可润燥止痒、促进愈合;内服可配伍生地、玄参、白蒺藜等滋阴润燥、祛风止痒,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现代研究表明,黑麻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改善皮肤干燥。
(三)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疾病
黑麻子中的α-亚麻酸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临床常与山楂、决明子、荷叶等配伍,制成降脂茶或丸剂,用于高脂血症的辅助治疗,其木酚素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一定保护作用。
(四)更年期综合征
黑麻子中的木酚素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可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缓解更年期潮热、盗汗、失眠、情绪波动等症状,临床常与熟地、山茱萸、百合等配伍,制成“更宁方”,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常用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打粉冲服,3-6g,或入丸、散,黑麻子打粉后更易吸收,但需注意现打现用,避免氧化失效;
- 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每日1-2次。
(二)使用禁忌
- 便溏、腹泻者忌用:黑麻子性润肠通便,脾虚便溏、慢性肠炎患者服用后可能加重腹泻;
- 孕妇慎用:黑麻子有滑肠作用,孕妇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流产;
- 胆囊切除者慎用:黑麻子中的脂肪需胆汁乳化吸收,胆囊切除患者服用后可能引起消化不良;
- 不宜过量长期服用:过量可能导致脂肪摄入过多,引起腹泻或影响消化功能;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1个月,需间隔1-2周后再用。
(三)配伍禁忌
黑麻子不宜与芒硝、大黄等峻下药同用,以免过度泻下损伤正气;也不宜与寒凉药物过量同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鉴别与质量标准
(一)性状鉴别
黑麻子呈扁卵形,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平滑有光泽,种脐淡褐色,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表面光滑、色均匀、无破碎、无虫蛀、无霉变者为佳。
(二)显微鉴别
黑麻子种皮表皮细胞为长方形,壁稍厚,微木化,有细密纹孔;子叶细胞含大量脂肪油滴,并可见糊粉粒。
(三)理化鉴别
取黑麻子粉末2g,加石油醚(60-90℃)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以亚麻酸甲酯对照品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中国药典》规定,黑麻子杂质不得超过2%,水分不得超过8%,总灰分不得超过5.0%,酸值(以KOH计)不得超过4.0,过氧化值不得超过0.25g/100g,以确保药材质量。
相关问答FAQs
Q1:黑麻子与亚麻籽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区别吗?
A1:黑麻子与亚麻籽实为同一种植物(亚麻)的种子,只是名称不同,在传统中药中多称为“黑麻子”或“亚麻子”,而在现代食品领域多称为“亚麻籽”,两者在来源、成分、功效上基本一致,均可作为药材或保健食品使用,但需注意,市场上存在“褐亚麻籽”和“金亚麻籽”两个品种,其中褐亚麻籽的木酚素含量更高(约1.5%-2.0%),而金亚麻籽的α-亚麻酸含量略高(约55%-60%),可根据需求选择。
Q2:长期服用黑麻子会有副作用吗?如何正确服用?
A2:黑麻子作为药食同源品,适量服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① 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因富含脂肪油和膳食纤维,过量刺激肠道;② 激素水平影响:木酚素的植物雌激素作用可能影响内分泌,尤其是女性长期服用需关注月经周期变化;③ 营养失衡:过量摄入脂肪可能影响其他营养素吸收,正确服用方法:① 控制剂量:内服每日不超过10g(打粉不超过6g),外用适量;② 避免空腹服用:饭后30分钟服用可减少胃肠刺激;③ 辨证使用:脾虚便溏、孕妇、儿童及特殊疾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④ 定期停用:连续服用1个月后建议停用1-2周,避免产生依赖或耐受,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