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蝎散是传统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中草药方剂,以蛇类、蝎类等动物药为核心,配伍其他祛风通络、解毒散结药材而成,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症,该方剂在《本草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历经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确切,但其使用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蛇蝎散配方组成及配伍解析
蛇蝎散的配方遵循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动物药的辛温走窜之性为主导,辅以植物药增强疗效、调和药性,以下为经典配方组成(以成人一日用量计):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常用用量(g) | 主要功效 |
---|---|---|---|
乌梢蛇 | 甘、咸,平;归肝经 | 10-15 |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善治风湿痹痛、中风麻木 |
蕲蛇 | 甘、咸,温;归肝经 | 6-10 | 透骨搜风,通络止痛,力强效专,用于顽痹、拘挛不伸 |
全蝎 | 辛,平;归肝经 | 3-6 |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善治风湿顽痛、半身不遂 |
蜈蚣 | 辛,温;归肝经 | 2-3(条) |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与全蝎协同增强祛风通络之力 |
地龙 |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 9-12 | 清热息风,通络利尿,缓和方中辛温之性,防燥烈伤阴 |
僵蚕 | 咸、辛,平;归肝、肺经 | 6-10 |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助君药祛风而不燥 |
白芷 | 辛,温;归肺、胃经 | 6-9 |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引药上行,善治头面部风湿疼痛 |
川芎 |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 6-12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助君臣药通络止痛,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
配伍原理
- 君药:乌梢蛇、蕲蛇,二者均为蛇类药,性善走窜,搜剔筋骨间风湿,为治疗风湿顽痹、经络瘀阻的核心药物。
- 臣药:全蝎、蜈蚣,虫类药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之力峻猛,与蛇类药协同,增强祛风通络、解痉止痛之效,针对“久病入络”的顽固疼痛。
- 佐药:地龙、僵蚕,地龙清热通利,缓和方中辛温燥烈之性;僵蚕化痰散结,辅助君臣药祛风止痛,同时兼顾风痰阻络之证。
- 使药:白芷、川芎,白芷引药上行,善治头面、上肢风湿;川芎活血行气,使药力直达病所,改善局部气血瘀滞。
全方辛温与甘平并用,祛风与通络并重,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解毒散结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跌打损伤瘀肿等属“风、湿、瘀、阻”之证。
功效与主治
主要功效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解毒散结、息风止痉。
主治病症
- 风湿痹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见上述症状者。
- 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属风痰阻络、瘀血阻滞型。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沿神经分布区灼痛、刺痛,属余毒未清、经络瘀阻者。
- 跌打损伤:局部瘀肿、疼痛,属瘀血阻滞经络者。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 内服:将诸药烘干研为细末(过80目筛),每次3-6g,每日2-3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黄酒可增强活血通络之效),或煎煮服用:诸药加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40分钟,取汁200ml,分两次早晚服用。
- 外用:取散末适量,用米醋或蜂蜜调匀,敷于患处(如关节肿痛处),每日1次,每次敷2-4小时(皮肤破损者禁用)。
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方中虫类药有活血通经之效);对蛇、蝎类药材过敏者禁用;出血性疾病(如胃溃疡、血小板减少)患者慎用;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用药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避免与温热性药物(如附子、肉桂)同用,以防助火伤阴;阴虚血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者慎用。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皮疹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相关问答FAQs
Q1:蛇蝎散含有毒性的药材(如全蝎、蜈蚣),服用安全吗?
A:蛇蝎散中的全蝎、蜈蚣有小毒,但通过规范配伍(如配伍地龙清热、白芷引经)和合理用量(全蝎≤6g,蜈蚣≤3条),可显著降低毒性风险,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1个月,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Q2: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蛇蝎散?除了孕妇,还有哪些禁忌?
A:除孕妇、哺乳期妇女外,以下人群禁用或慎用:① 对蛇、蝎、蜈蚣等动物药过敏者;② 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胃出血、脑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方中虫类药有活血作用,可能加重出血;③ 阴虚火旺者(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舌红、心烦失眠),因方中辛温药较多,易耗伤阴液;④ 皮肤破损处或化脓性感染患者禁用外敷,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需减量使用,并咨询中医师调整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