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又名灯盏细辛、东菊,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海拔1200-3500米的高山草地、林缘及路旁,作为传统中草药,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止痛、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痹痛、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灯盏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灯盏花的化学成分
灯盏花的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分离鉴定出黄酮类、咖啡酰奎宁酸类、倍半萜内酯、挥发油、甾体、多糖及无机元素等多种类型,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以灯盏乙素(Scutellarin,又名野黄芩苷)含量最高,药理活性也最显著。
- 黄酮类:除灯盏乙素外,还含灯盏甲素(Scutellar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等,灯盏乙素分子式为C21H18O12,属于黄酮苷类,易溶于水、甲醇,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核心物质。
- 咖啡酰奎宁酸类:包括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异绿原酸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等作用。
- 倍半萜内酯:如灯盏内酯(Breviscapine),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功效。
- 其他成分:挥发油中含α-蒎烯、柠檬烯等;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富含钾、钙、镁、硒等微量元素,协同发挥药效。
灯盏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灯盏花的药理作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脑血管、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重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一)心脑血管系统保护作用
-
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脑血流量
灯盏乙素能显著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同时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肌缺血缺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NO)释放有关,临床用于治疗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 -
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灯盏花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可降低血栓事件风险。 -
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灯盏乙素可通过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增加NO生物利用度,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二)神经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因素,灯盏乙素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神经元损伤,临床研究显示,灯盏花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三)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
灯盏花中的黄酮类和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具有显著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中,灯盏花可通过抑制滑膜细胞增殖、减少关节腔积液,缓解关节肿痛症状,其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四)其他药理作用
- 抗氧化应激:灯盏花提取物能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等活性氧,减轻氧化损伤,对糖尿病并发症、帕金森病等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具有潜在保护作用。
- 保肝作用: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代谢调节: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摄取,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灯盏花的临床应用制剂与配伍
基于灯盏花的药理作用,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临床制剂,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颗粒剂等,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常用制剂
制剂类型 | 代表药物 | 主要成分 | 适应症 | 用法用量(成人) |
---|---|---|---|---|
注射剂 | 灯盏细辛注射液 | 灯盏花总黄酮 | 脊髓损伤、冠心病、脑梗死 | 肌内注射:每次4-8ml,每日2次;静脉滴注:20-40ml+0.9%NS 250ml,每日1次 |
片剂 | 灯盏花素片 | 灯盏乙素 | 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 | 口服:每次2片(含灯盏乙素20mg),每日3次 |
胶囊剂 | 灯盏花胶囊 | 灯盏花提取物 | 脑卒中后遗症、冠心病 | 口服:每次2粒(每粒含总黄酮0.2g),每日3次 |
颗粒剂 | 灯盏花颗粒 | 灯盏花浸膏 | 风湿痹痛、头痛 | 开水冲服:每次1袋(5g),每日3次 |
(二)配伍应用
灯盏花在临床常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与其他药物配伍,增强疗效:
- 治疗脑梗死:灯盏细辛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依达拉奉(抗氧化),改善脑循环,减轻神经损伤。
-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灯盏花素片+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
- 治疗风湿痹痛:灯盏花颗粒+独活寄生汤(加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灯盏花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灯盏花总体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多年,不良反应较少,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人群:
- 对灯盏花及其成分过敏者禁用;
-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缺乏安全性研究);
- 有出血倾向者(如胃溃疡、血小板减少症、脑出血急性期)禁用;
-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不良反应:
- 偶见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等,一般停药后可缓解;
- 静脉滴注时,若滴速过快(>60滴/分钟),可能出现心悸、胸闷,需减慢滴速。
-
药物相互作用:
- 避免与抗凝药(如华法林、肝素)、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增加出血风险;
- 与降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合用时,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
使用注意:
- 注射剂使用前需检查药液是否浑浊、沉淀,若有则禁止使用;
- 口服制剂应饭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
- 长期服用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灯盏花适合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吗?
A:并非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适合使用灯盏花,其禁忌人群包括:①对灯盏花过敏者;②有活动性出血(如胃出血、脑出血急性期)或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计数<50×10⁹/L);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冠心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建议患者在用药前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由中医或西医心脑血管专科医师辨证论治,避免自行用药。
Q2:灯盏花与丹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有什么区别?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吗?
A:灯盏花与丹参均为活血化瘀类中草药,但作用侧重点不同:
- 灯盏花:以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为主,对脑梗死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伴微循环障碍者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瘀血阻络”证(如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
- 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凉血消痈,适用范围更广,不仅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胸痹、心悸),还用于月经不调、疮疡肿痛、失眠等,尤其适用于“血瘀气滞兼血虚”证(如心悸失眠、面色无华)。
联合使用:在医生指导下,灯盏花与丹参可联合使用(如灯盏细辛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增强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效果,但需注意监测出血风险,避免与抗凝药叠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