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板归,又名穿叶蓼、蛇见退、河白草、犁头刺等,为蓼科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因其叶盾状着生、茎叶带倒刺的形态特征,以及显著的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功效,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杠板归含黄酮类、有机酸、鞣质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及蛇虫咬伤等症,其药用价值与资源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植物来源与别名
杠板归为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生于沟边、路旁、林缘及荒地等处,日本、朝鲜、印度及欧洲也有分布,其别名繁多,各地俗称差异较大:“穿叶蓼”因叶耳围抱茎部,茎穿叶而过得名;“蛇见退”民间以其外用治疗蛇虫咬伤,毒液可退之说;“河白草”多见于江浙地区,因喜生于水沟旁而得名;“犁头刺”则源于茎叶具倒刺,形似农具犁头。
植物形态特征
杠板归植株全体带倒刺,茎细长,四棱形,沿棱疏生倒刺,常呈红褐色或绿色,长1-2米,攀援或蔓生,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三角状戟形或近三角形,长4-8厘米,宽5-9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叶耳圆钝,抱茎,叶缘全缘,两面均疏生倒刺;叶柄与叶茎连接处有托叶鞘,筒状,膜质,长5-10毫米,具脉纹,疏生刺毛,花小,白色或淡红色,密集组成短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卵形,每苞内含1-3花;花被5深裂,结果时增大,肉质,变为深蓝色或紫黑色,无光泽,瘦果果卵球形,包于宿存花被内,长约3毫米,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7-9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杠板归性微寒,味辛、酸,归肺、膀胱经,其味辛能散,性寒能清,酸能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化痰、解毒透疹等功效。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毒邪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可单用捣汁含咽或外敷,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尤其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水肿,如急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常配伍泽泻、茯苓、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
- 止咳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可配伍黄芩、瓜蒌、浙贝母等清肺化痰药。
- 解毒透疹: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或风疹瘙痒,配伍薄荷、蝉蜕、牛蒡子等疏风透疹药。
化学成分研究
杠板归的活性成分复杂,现代分离鉴定出黄酮类、有机酸、鞣质、挥发油、甾体、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化学成分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槲皮素、杠板归苷 | 抗氧化、抗炎、抗菌、保护心血管 |
有机酸 | 没食子酸、阿魏酸、咖啡酸、绿原酸 | 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解热 |
鞣质 | 鞣花酸、没食子鞣质 | 收敛止泻、止血、抗菌 |
挥发油 | 柠檬烯、芳樟醇、桉叶素 | 抗炎、祛痰、局部麻醉 |
其他 | 甾体、多糖、微量元素(锌、铁等) | 免疫调节、补充微量元素、促进修复 |
药理作用研究
抗炎作用
杠板归黄酮类和有机酸成分是其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表明,槲皮素、没食子酸等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β)的释放,抑制环氧合酶(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动物实验显示,杠板归提取物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
杠板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核酸合成有关,杠板归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体外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吸附发挥抗病毒作用。
镇咳祛痰作用
杠板归挥发油中的柠檬烯、桉叶素等成分具有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分泌的作用,可稀释痰液;黄酮类成分则能抑制咳嗽中枢,发挥镇咳效果,氨水引咳法实验表明,杠板归醇提物能显著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祛痰效果与氯化铵相当。
利尿消肿作用
杠板归提取物能增加尿量,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排泄,其利尿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对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的研究显示,杠板归可降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损伤,促进水肿消退。
其他作用
杠板归还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肝(降低转氨酶、减轻肝损伤)、降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其多糖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
- 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取杠板归30g,水煎服,或配伍金银花、桔梗、甘草,每日1剂,分3次服用,可缓解咽喉肿痛、吞咽困难。
-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杠板归配伍黄芩、鱼腥草、浙贝母,水煎分服,可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对咳嗽、痰黄、发热症状改善显著。
皮肤科疾病
- 疮疡肿毒、湿疹: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粉调敷患处,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湿疹,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煎水外洗。
- 蛇虫咬伤:鲜杠板归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可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毒蛇、蜂、蝎等咬伤。
水肿性疾病
- 急性肾炎水肿:杠板归配伍茯苓、泽泻、白术,水煎服,可利水消肿、健脾渗湿,改善眼睑、面部及下肢水肿。
- 肝硬化腹水:在辨证基础上配伍健脾益气、软坚散结药物(如黄芪、鳖甲、大腹皮),可辅助改善腹水症状。
其他应用
- 带下过多:湿热下注所致带下色黄、有异味,可配伍黄柏、薏苡仁、车前子煎服;
- 麦粒肿: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可清热解毒、消散肿痛。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60g;或捣汁、研末吞服(每次1-3g)。
- 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易致腹泻);孕妇禁用(其活血、通利作用可能引发流产);过敏体质者慎用,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 配伍禁忌:不宜与滋补类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同用,以免影响药效;避免与辛辣刺激性食物同食。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杠板归虽分布广泛,但因过度采挖及生态环境变化,部分地区野生资源量减少,为保护其资源,应加强以下措施:
- 人工栽培:研究杠板归的规范化种植技术(GAP),推广扦插、种子繁殖等方法,扩大栽培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 合理采收:在花期或果期采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采收时留部分根茎,确保资源再生。
-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其自然生长环境,避免过度开垦和化学污染,维持生态平衡。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杠板归与虎杖如何区分?二者功效有何异同?
答:杠板归与虎杖均为蓼科植物,但形态与功效有区别。形态区分:杠板归茎具四棱和倒刺,叶盾状着生(茎穿叶而过),花被结果时变为肉质深蓝色;虎杖茎圆柱形、中空,无倒刺,叶互生、非盾状,花被白色,瘦果包在翅状果皮内。功效异同:二者均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但杠板归偏于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化痰,主治咽喉肿痛、水肿、咳嗽;虎杖偏于活血定痛、祛痰止咳,主治跌打损伤、咳嗽痰多、湿热黄疸。
问题2:服用杠板归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饮食禁忌?
答:服用杠板归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以免助热生湿,影响药效;不宜与滋补类中药(如阿胶、熟地黄、何首乌等)同服,以免寒凉与滋补药性冲突;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如冷饮、肥肉、油炸食品等),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引发或加重腹泻,建议用药期间保持饮食清淡,多饮水,促进药物代谢和毒素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