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结晶,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与“辨证施治”的医学智慧,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材,到《本草纲目》收录的1892种,历代医籍不断丰富着药材宝库,这些天然物质通过炮制配伍,在防治疾病、调理体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及核心功效,为读者提供实用参考。
常用药材名称及功效对照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
麻黄 |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浮肿。 |
桂枝 |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表虚、关节痹痛、心悸动。 |
黄芩 |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胎动不安。 |
金银花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外感风热、热毒血痢。 |
大黄 |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湿热黄疸、瘀血经闭。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心神不安。 |
附子 | 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寒湿痹痛。 |
陈皮 | 辛、苦,温;归脾、肺经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
三七 |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胸腹刺痛。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 |
枸杞子 | 甘,平;归肝、肾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内热消渴、视力减退。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肌排脓,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表虚自汗。 |
菊花 |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疮痈肿毒。 |
熟地黄 | 甘,微温;归肝、肾经 |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盗汗遗精。 |
半夏 | 辛,温;归脾、胃、肺经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胃气上逆、胸脘痞闷。 |
丹参 | 苦,微寒;归心、肝经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癥瘕积聚、心烦不眠、热入营血。 |
山楂 |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降脂,用于肉食积滞、泻痢腹痛、瘀血经闭、高脂血症。 |
川芎 |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
五味子 |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津伤口渴。 |
中药材应用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使用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并非“越补越好”,体质偏热者不宜服用温性药材(如附子、肉桂),脾胃虚寒者慎用寒性药材(如大黄、黄芩),药材的炮制方法(如生地黄制成熟地黄)、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及剂量控制均需专业指导,建议在中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引发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中药材是否可以长期服用?
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中药材,长期服用可能因药物偏性导致机体失衡,例如长期服用黄芪可能引起“上火”,长期服用大黄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或依赖性,是否需要长期服用、服用周期及剂量,需根据体质变化和病情调整,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何辨别中药材的质量优劣?
可通过“看、闻、摸、尝”初步辨别:
- 看:观察药材色泽(如优质当归断面呈黄白色,中心棕黄)、形态(饱满无虫蛀)、是否掺杂杂质(如黄芪无根头、木心);
- 闻:闻气味(如陈皮清香,麝香浓郁特殊,若有酸败味则变质);
- 摸:感受质地(如茯苓坚实、不碎,枸杞子柔软有弹性);
- 尝:尝味道(如山楂酸味浓,甘草甜味足,但需注意安全,避免误尝有毒药材)。
建议选择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并注意检查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避免购买劣质或掺假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