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损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包括扭伤、挫伤、拉伤甚至轻微骨折等,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为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为基本原则,中草药在跌打损伤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内服外用结合,可多靶点调节机体恢复,以下将从不同损伤阶段介绍常用中草药处方及使用要点。
急性期(损伤后24-72小时):以消肿止痛、凉血化瘀为主
急性期局部多表现为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甚至皮下瘀血,此时应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选用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草药,避免过早使用温通药物加重肿胀。
常用外用方剂:消肿止痛散
组成:大黄30g、栀子30g、乳香20g、没药20g、冰片10g、芒硝20g(后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消肿,止痛。
用法:将前5味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使用时取适量药末,用黄酒或蜂蜜调成糊状(若皮肤敏感可用生理盐水调和),均匀敷于患处,厚度约0.5cm,外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芒硝可单独用纱布包裹后外敷于肿胀最明显处,每日1次,每次4-6小时,利用其高渗性促进组织间液吸收。
适用情况:急性扭挫伤、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如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挫伤等。
常用内服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赤芍15g、生地黄20g、川芎10g、三七粉6g(冲服)、牛膝12g。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凉血,引药下行。
用法:除三七粉外,其余药物加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200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三七粉分两次用药汁冲服。
加减应用:若肿胀严重加茯苓15g、泽泻15g利水消肿;疼痛剧烈加延胡索15g、制川乌10g(先煎1小时)止痛;皮肤破损者去生地黄,加金银花15g、连翘15g清热解毒。
恢复期(损伤后3天-2周):以舒筋活络、调理气血为主
急性期过后,局部肿胀逐渐消退,但仍有疼痛、活动不便,或皮下瘀斑未消,此时应以“活血舒筋、调理气血”为原则,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瘀血消散和组织修复。
常用外用方剂:舒筋活络洗方
组成: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海桐皮30g、威灵仙30g、红花15g、当归20g、川芎15g、牛膝15g。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强筋骨。
用法:将药物装入纱布袋中,加水2000ml,浸泡30分钟后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20分钟,先用药液蒸汽熏蒸患处(注意避免烫伤),待温度降至40℃左右时用药液浸洗或湿敷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重复使用2次(第二次使用时需加水煮沸)。
适用情况:软组织损伤恢复期,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或肌肉酸痛者,如腰部扭伤后恢复期、肩周炎急性期过后等。
常用内服方剂:舒筋活血汤
组成: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牛膝15g、五加皮15g、杜仲15g、当归15g、续断15g、红花10g、桑寄生20g。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补益肝肾。
用法:加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文火煎煮40分钟,取汁300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应用:若气血两虚加黄芪30g、党参20g益气养血;寒湿偏盛加制附子10g(先煎)、干姜10g温经散寒;兼有瘀血加桃仁15g、赤芍15g活血化瘀。
陈旧性损伤(损伤2周以上):以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为主
若跌打损伤未及时治疗或恢复不当,可转为陈旧性损伤,表现为局部刺痛、僵硬,或形成硬结、活动受限,中医认为多因“瘀血内停、经络痹阻”,治疗需“破瘀散结、通络止痛”,但需注意攻补兼施,避免损伤正气。
常用外用方剂:化瘀通络膏
组成:三棱20g、莪术20g、威灵仙30g、乳香20g、没药20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细辛10g、樟脑10g(后下)。
功效:破瘀散结,通络止痛,软坚。
用法:除樟脑外,其余药物用麻油500ml浸泡7天,然后文火炸枯,过滤去渣,待油温降至60℃时加入樟脑搅拌至溶化,冷却后装瓶备用,使用时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用手掌按摩至吸收,每日2-3次,皮肤破损处禁用。
适用情况:陈旧性扭伤、韧带钙化、局部硬结形成者,如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网球肘等。
常用内服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0g、甘草6g、羌活10g、没药10g、当归15g、五灵脂10g(包煎)、香附15g、牛膝15g、地龙10g。
功效:活血祛瘀,通痹止痛,通络利节。
用法:加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300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应用:若气虚加黄芪30g、党参20g益气行血;肝肾不足加杜仲15g、桑寄生20g补益肝肾;疼痛剧烈加全蝎6g、蜈蚣3条搜风通络。
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的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跌打损伤需根据损伤阶段(急性期、恢复期、陈旧性)、体质(虚实寒热)及伴随症状(是否肿胀、疼痛性质、有无出血等)辨证用药,不可盲目套用处方。
- 外用药禁忌:皮肤有破损、感染或过敏者禁用刺激性外用药(如含冰片、樟脑的方剂);孕妇腹部、腰骶部禁用活血化瘀类外用药。
- 内服药禁忌:孕妇禁用破血逐瘀药(如三棱、莪术、红花);月经期女性慎用活血化瘀药,以免月经量过多;脾胃虚弱者内服汤药可加砂仁、陈皮健脾和胃。
- 药材炮制:部分药物需特殊炮制,如生大黄生用泻下力强,炒炭后化瘀止血;制川乌、制草乌需先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不可生用。
- 及时就医:若损伤严重(如骨折、脱位、大血管损伤),或出现剧烈疼痛、活动严重受限、皮肤发紫发黑等情况,需立即就医,中草药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常见跌打损伤中草药处方简表
方剂名称 | 适用阶段 | 主要组成 | 用法 | 注意事项 |
---|---|---|---|---|
消肿止痛散 | 急性期 | 大黄、栀子、乳香、没药、冰片、芒硝 | 外敷患处,每日1次 | 芒硝单独外敷,避免接触眼睛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急性期 |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黄、三七粉 | 内服,每日1剂,分2次 | 皮肤破损者去生地黄,加金银花 |
舒筋活络洗方 | 恢复期 | 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威灵仙、红花 | 熏洗患处,每日2次 | 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
舒筋活血汤 | 恢复期 | 羌活、独活、牛膝、五加皮、当归、续断 | 内服,每日1剂,分2次 | 寒湿盛者加制附子、干姜 |
化瘀通络膏 | 陈旧性损伤 | 三棱、莪术、威灵仙、乳香、没药、鸡血藤 | 外涂按摩,每日2-3次 | 皮肤破损处禁用,孕妇禁用 |
身痛逐瘀汤加减 | 陈旧性损伤 |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当归、地龙 | 内服,每日1剂,分2次 | 孕妇禁用,月经期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跌打损伤后立即用热敷还是冷敷?
A:跌打损伤后24-48小时内应优先冷敷,可收缩局部血管,减少渗出和肿胀,缓解疼痛;冷敷时可毛巾包裹冰袋,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48小时后,若肿胀已开始消退,可改为热敷(如中药熏洗或热毛巾),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消散和修复,注意:皮肤有破损或开放性伤口时,禁止冷敷或热敷,需先清洁消毒。
Q2: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多久能见效?
A:见效时间与损伤程度、用药时机及个体差异相关,一般而言,急性期轻度扭挫伤(如踝关节轻度扭伤),正确使用外敷药后24-48小时肿胀可明显减轻,内服汤药3-5天疼痛缓解;中度损伤需1-2周恢复;陈旧性损伤或伴有韧带撕裂者,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2-4周或更长时间,若用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