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墨鱼,实为乌贼科动物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无针乌贼(Sepi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等干燥内壳,习称“海螵蛸”,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乌贼鱼骨”,后世因“螵蛸”为螳螂卵鞘,遂以“海螵蛸”相称以示区别,其药用历史悠久,性味咸、涩,温,归肝、肾经,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固精止带、收湿敛疮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尤以内出血、胃酸过多、遗精带下等症见长。
来源与产地
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的内壳,乌贼形如墨鱼,体呈扁平袋状,背腹略扁,头部有一对发达的眼,前端有腕足四对,其中一特长触腕用于捕食,体内有墨囊,遇敌时释放墨汁掩护自身,我国沿海均产,以浙江舟山、福建沿海、山东青岛等地质量最佳,其中浙江金头海螵蛸(金乌贼内壳)因个大、质坚、色白,被奉道地药材,全年均可捕获,捕捞后剖取内壳,洗净,干燥,或用碱水浸泡去净腥味,干燥后敲成碎块或研粉备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海螵蛸性味咸、涩,温,归肝、肾经,其性温能通,味咸能软,涩可收涩,故兼具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等多重作用,临床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收敛止血,治多种出血症
咸温入肝,能收敛止血,适用于多种体内外出血,尤宜虚寒性出血,若吐血、衄血(鼻出血),常配伍白及、三七等,增强止血效果,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化血丹”;若崩漏(子宫出血)、便血、痔疮出血,可配棕榈炭、艾叶、地榆炭等,标本兼顾,如《妇人良方》之“固冲汤”(海螵蛸、茜草、棕榈炭等)治崩漏下血;外伤出血,可研末外敷,利用其物理止血及收敛作用促进伤口愈合。
制酸止痛,疗胃脘疼痛
海螵蛸含大量碳酸钙(约80%-85%),能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烧心,为治胃痛要药,若肝胃不和、胃脘胀痛反酸,常配伍浙贝母、白及、延胡索等,如“海贝散”(海螵蛸、浙贝母)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若脾胃虚寒、胃脘冷痛,可配干姜、吴茱萸、高良姜等温中散寒,如《景岳全书》之“海螵蛸散”。
固精止带,调下元不固
咸涩入肾,能固摄肾精、收敛止带,主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以及带下量多,治遗精滑精,常配沙苑子、芡实、莲须等,如“金锁固精丸”(虽以沙苑子、芡实为主,海螵蛸为佐助);治妇女肾虚带下、清稀量多,可配山药、芡实、白术等健脾固肾,如“完带汤”(海螵蛸、白术、苍术等)治脾虚湿盛带下;若带下色黄、有异味属湿热者,需配黄柏、车前子等清热利湿,标本同治。
收湿敛疮,疗湿疮溃疡
外用能收湿敛疮、促进生肌,适用于湿疮、湿疹、溃疡久不收口、下疳等,治湿疮流水、浸淫不愈,可研末与青黛、冰片调敷,如“海螵蛸散”外搽;治下肢溃疡(臁疮),可配炉甘石、乳香、没药等研末,用麻油调涂,收湿祛腐、生肌长肉;治阴部湿痒、下疳,可配蛇床子、苦参、黄柏煎汤熏洗,或研末外撒。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海螵蛸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及作用如下:
无机成分
以碳酸钙(CaCO₃)为主,含量高达80%-85%,其次为磷酸钙、氯化钠、硫酸钙及少量镁、钾、锌、铜、锰等微量元素,碳酸钙是中和胃酸、收敛止血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中和胃酸降低胃内酸度,缓解胃黏膜损伤;钙离子还可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缩短凝血时间。
有机成分
含壳角质(一种硬蛋白,约10%-15%)、多糖、少量脂肪和水溶性色素,壳角质能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刺激;多糖类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速伤口愈合。
药理作用
- 抗溃疡作用:海螵蛸粉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
- 止血作用:通过物理止血(碳酸钙颗粒吸附血液形成血栓)和促进凝血(钙离子激活凝血因子)双重机制,缩短出血时间,对内脏出血(如胃出血、子宫出血)效果显著。
- 调节胃肠功能:其含有的镁、锌等微量元素可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缓解胃肠痉挛,改善消化功能。
- 抗炎与促进伤口愈合:多糖和壳角质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同时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修复。
- 其他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海螵蛸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其多糖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的潜在活性。
临床应用配伍示例
为更直观展示海螵蛸的临床应用,以下列举常见配伍方案:
主治症状 | 配伍药物 | 功效与机制 |
---|---|---|
胃痛反酸(胃溃疡) | 海螵蛸、浙贝母、白及、延胡索、甘草 | 制酸止痛、收敛生肌:海螵蛸制酸,白及生肌,浙贝母散结,延胡索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
崩漏下血(虚寒型) | 海螵蛸、棕榈炭、黄芪、白术、艾叶 | 固冲止血、益气摄血:海螵蛸、棕榈炭收敛止血,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摄血,艾叶温经止血。 |
遗精滑精(肾虚型) | 海螵蛸、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 | 固肾涩精:海螵蛸、龙骨固涩,沙苑子、芡实补肾固精,莲须收涩止遗。 |
湿疹溃烂(湿盛型) | 海螵蛸、青黛、黄柏、冰片、炉甘石 | 收湿敛疮、清热燥湿:海螵蛸收湿,青黛、黄柏清热解毒,冰片止痛,炉甘石生肌。 |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打碎先煎;研末吞服,1.5-3g,以温水送服,宜饭后服用(减少胃部刺激)。
-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阴虚多热、有实热证者慎用(如肺结核咯血、胃热呕吐反酸),因其性温涩,恐助热伤阴;孕妇慎用(固涩作用可能影响胎动);过敏体质者需试服,避免过敏反应。
- 配伍禁忌: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同服,因碳酸钙会减少药物吸收,降低疗效;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长期联用,高钙血症可能增加强心苷毒性。
- 特殊注意:长期服用需监测血钙水平,避免高钙血症;外用用于皮肤破损处时,需确保创面清洁,防止感染。
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海螵蛸的应用范围:
- 消化系统疾病:以海螵蛸为主药的复方制剂(如“胃宁冲剂”)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能显著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增强疗效,减少复发。
- 妇科疾病:海螵蛸配伍茜草、益母草等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能快速止血,调节月经周期;对慢性宫颈炎、盆腔炎引起的带下增多,外用或内服均有收湿止带之效。
- 外科与皮肤科:海螵蛸粉用于压疮、糖尿病足溃疡的换药,通过吸收渗液、促进肉芽生长,缩短愈合时间;治疗寻常型痤疮(尤其是脓疱型),研末与硫磺、冰片调敷,能消炎敛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海螵蛸与墨鱼肉在药用上有什么区别?
解答:海螵蛸与墨鱼虽同源于乌贼科动物,但药用部位和功效完全不同,海螵蛸是乌贼的干燥内壳(钙质硬壳),性温味咸涩,功专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固精止带,适用于出血、胃酸过多、遗精带下等症;墨鱼肉是乌贼的软体部分,性平味咸,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功效为滋阴养血、健脾利水,适用于血虚经闭、崩漏、脾虚水肿等症,二者“壳肉异用”,不可混淆。
问题2:海螵蛸研末吞服时为什么建议饭后服用?
解答:海螵蛸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空腹服用时,其颗粒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部分敏感者可能出现胃部不适(如嗳气、腹胀);空腹状态下胃酸浓度较高,碳酸钙与胃酸中和反应较快,可能降低药效持续时间,饭后服用,食物可稀释胃酸、缓冲刺激,延长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使碳酸钙缓慢中和胃酸,既能减少不良反应,又能增强制酸和收敛作用,故临床推荐饭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