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山地丘陵占比超80%,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与政策支持,福建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以道地药材为核心、特色品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增效的重要抓手。
福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分布广泛,各地立足生态优势,打造差异化种植带,在闽东宁德,福安、柘荣等地聚焦太子参种植,面积超5万亩,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建有国家级太子参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从选种、育苗到采收全程推行标准化操作,带动周边2万余农户增收,年产值突破12亿元,闽北南平凭借武夷山脉生态屏障,重点发展铁皮石斛、金线莲等名贵药材,其中武夷山、建阳的林下仿生种植铁皮石斛超3万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推广“仿野生种植+深加工”产业链,开发石斛粉、石斛茶等30余种产品,年产值超8亿元,闽西龙岩依托山地资源,规模化种植巴戟天、黄精等,漳平永福的巴戟天种植面积达2.5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巴戟天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5亿元;连城、长汀等地发展黄精套种林下经济,亩产效益提升至3000元以上,闽南泉州、漳州则聚焦建莲子、鱼腥草等特色品种,安溪的建莲子种植结合生态旅游,形成“种植+观光+文创”模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综合产值超3亿元。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体系,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单位与基地共建20余个专家工作站,推广太子参脱毒种苗、铁皮石斛组培快繁等30余项新技术,解决品种退化、病虫害防治等难题,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全省80%以上的基地通过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溯源体系,确保药材质量可控,政策支持方面,福建省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加工设备升级和品牌培育,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1500-3000元补贴,推动形成“一县一业”特色发展格局。
产业链延伸方面,各地基地突破传统种植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宁德福安建设中药材加工园区,引进饮片、提取企业20余家,开发太子参颗粒、石斛含片等深加工产品,产值占比提升至45%;南平武夷山打造“中药材+康养”旅游线路,游客可参与采药、炮制体验,带动民宿、餐饮等综合收入超2亿元,电商平台助力拓宽销售渠道,“闽药出山”计划推动基地与同仁堂、片仔癀等知名药企建立直供合作,部分品种通过跨境电商出口东南亚、日韩市场,年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
福建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分布及特色
地区 | 代表品种 | 种植规模(万亩) | 产业特点 |
---|---|---|---|
宁德福安 | 太子参 | 2 | 全国最大太子参产区,年产值12亿元,建有加工园区 |
南平武夷山 | 铁皮石斛 | 1 | 林下仿生种植,开发深加工产品30余种 |
龙岩漳平 | 巴戟天 | 5 | 全国最大巴戟天交易市场,年交易额5亿元 |
泉州安溪 | 建莲子 | 8 | “种植+观光+文创”模式,综合产值3亿元 |
龙岩连城 | 黄精(林下套种) | 3 | 套种油茶、毛竹,亩产效益超3000元 |
相关问答FAQs
Q1:福建中药材种植基地的优势有哪些?
A:福建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核心优势在于“生态+品种+政策”三重保障,生态上,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山地丘陵地形为中药材提供适宜生长环境,森林覆盖率达66.8%,利于发展绿色仿生种植;品种上,拥有太子参、铁皮石斛、建莲子等20余种道地药材,部分品种(如太子参)占全国市场份额超60%;政策上,省级专项规划与资金补贴推动标准化生产,GAP认证基地占比超80%,质量溯源体系完善,三产融合”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农户参与度高,带动效应显著。
Q2:福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如何保障药材质量与道地性?
A:基地通过“技术+标准+溯源”体系保障质量与道地性,技术上,推广脱毒种苗、组培快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与科研单位共建专家工作站解决品种退化问题;标准上,制定《福建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规程》,80%以上基地通过GAP认证,推行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管理;溯源上,建立“一品一码”溯源平台,记录种植环境、农事操作、加工检测等全流程数据,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药材来源,确保“从田间到药罐”的质量可控,严格划定道地药材种植保护区,禁止非适宜区盲目引种,保护品种遗传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