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市场整体呈现“稳中有升、分化明显”的运行态势,受气候异常、库存变化、政策调整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品种价格波动剧烈,药农种植收益与市场风险并存,据行业数据显示,全年中药材价格指数同比上涨约6.8%,但不同品类表现差异显著,其中根茎类、果实类品种涨幅居前,而部分花叶类、全草类品种则因产能过剩价格承压。
从影响因素来看,极端天气是2017年价格波动的重要推手,春季北方干旱及南方洪涝导致当归、党参等主产区减产,甘肃定西当归产地收购价从2016年的每公斤35元涨至65元,涨幅达85.7%;夏季高温多雨引发白芍、丹根等品种病害,山东菏泽白芍统货价格从42元/公斤升至58元/公斤,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推动,中成药生产企业对优质原料需求增加,也带动了黄芪、枸杞等道地药材价格上行,内蒙古黄芪统货价格同比上涨22.3%,部分品种因前期高价刺激种植面积扩大,导致供过于求,如板蓝根受2016年高价影响,2017年种植面积增加20%,产地价格从28元/公斤跌至18元/公斤,跌幅达35.7%。
具体品种价格方面,以下为2017年部分常用中药材收购价格对比(单位:元/公斤,统货):
品名 | 2016年价格 | 2017年价格 | 涨跌幅 |
---|---|---|---|
当归 | 0 | 0 | +85.7% |
党参 | 0 | 0 | +63.2% |
黄芪 | 0 | 0 | +22.3% |
枸杞 | 0 | 0 | -12.5% |
白芍 | 0 | 0 | +38.1% |
丹参 | 0 | 0 | +44.4% |
板蓝根 | 0 | 0 | -35.7% |
三七 | 0 | 0 | -7.1% |
注:价格为全年产地平均收购价,数据来源于中国中药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
从市场结构看,2017年药材收购呈现“优质优价”特征,无硫加工、道地性明确的品种更受采购商青睐,如甘肃岷县当归无硫片价格较普通片高出30%以上,电商平台介入流通环节,部分品种通过产地直采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药农实际收益较传统渠道提升约15%,小品种药材因市场关注度低,价格易受短期资金炒作影响,如急性子、路路通等品种价格年内波动幅度超过50%,药农种植风险加剧。
综合来看,2017年中药材价格行情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反映了市场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升级,也暴露了产业标准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未来随着中药材溯源体系完善及种植结构调整,价格或逐步向理性区间回归,但道地、稀缺品种仍将保持价格优势。
FAQs
Q1:2017年药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1:2017年药材价格波动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导致主产区减产,推高当归、党参等品种价格;二是前期高价刺激种植面积扩张,如板蓝根、枸杞因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三是国家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中成药企业原料需求增加;四是市场投机行为导致小品种药材价格短期剧烈波动。
Q2:2017年哪些药材品种价格上涨明显,药农种植收益如何?
A2:2017年当归、党参、白芍、丹根等根茎类品种涨幅显著,其中当归价格同比上涨85.7%,党参上涨63.2%,受益于价格上涨,甘肃、陕西等主产区药农种植收益较2016年增加40%-60%,但需注意部分品种如板蓝根因价格下跌导致种植收益缩水,凸显中药材市场的高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