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菊花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较高,其种植技术涵盖选地整地、繁殖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科学规范的种植是保障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选地整地
菊花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旱、怕涝,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中,忌连作,前茬作物以豆类、禾本科作物为宜,避免与同科植物轮作,选地后需深耕土壤,深度一般为25-30厘米,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20-30公斤,将肥料均匀撒施后翻入土壤,耙细整平,根据地形做畦,南方多雨地区宜采用高畦,畦宽1.2-1.5米、高20-25厘米,畦沟宽30厘米;北方干旱地区可采用平畦,畦宽1.5-2米,便于灌溉和管理。
繁殖方法
菊花繁殖主要有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三种方式,生产中以扦插繁殖最为常用,能保持品种优良特性,成活率高。
分株繁殖
于秋季菊花采收后,将选留的健壮母株根际周围萌发的幼苗连根挖起,剔除弱苗、病苗,保留3-5个芽点,定植于育苗地,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浇透水,冬季覆盖厩肥或秸秆保温,翌年春季萌芽后即可移栽,此方法操作简单,但繁殖系数低,易导致品种退化。
扦插繁殖
时间:以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为宜,气温15-25℃时生根快成活率高。
插条选择:选取母株中上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嫩枝,剪取长10-15厘米的枝段,保留上部2-3片叶,去除下部叶片,切口削成马蹄形,用生根粉溶液(如萘乙酸500mg/L浸泡5-10分钟)处理,促进生根。
扦插方法:在苗床上按行距10-15厘米、株距5-8厘米开沟,将插条插入土壤中,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2-2/3,压实土壤,浇透水,覆盖遮阳网(透光率50%左右),保持空气湿度80%-90%,温度20-25℃,约15-20天生根后,逐步通风炼苗,30天后即可移栽。
种子繁殖
多用于育种或小面积种植,于11月采收成熟种子,晒干储存,翌年春季3-4月播种,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30-40厘米,开浅沟深2-3厘米,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均匀撒入沟内,覆薄土(以不见种子为宜),轻镇压,覆盖稻草保温保湿,播后保持土壤湿润,温度15-20℃时约10-15天出苗,苗高5-10厘米时间苗,按株距15-20厘米定苗。
繁殖方法对比表:
| 繁殖方式 | 时间 | 优点 | 缺点 | 操作要点 |
|----------|------------|--------------------|--------------------|------------------------------|
| 分株繁殖 | 秋季 | 操作简单,当年开花 | 繁殖系数低,易退化 | 选健壮母株,保留3-5个芽点 |
| 扦插繁殖 | 春季/秋季 | 成活率高,保持品种 | 繁殖系数中等 | 半木质化枝条,生根剂处理 |
| 种子繁殖 | 春季 | 繁殖系数高 | 变异性大,开花晚 | 种子成熟后采收,条播覆薄土 |
田间管理
移栽定植
当幼苗长至15-20厘米高、具有5-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按行距40-50厘米、株距30-40厘米开穴,每穴栽1-2株苗,覆土压实,浇定根水,移栽时间以春秋季为宜,避开高温或严寒季节,栽后5-7天查苗补苗,确保全苗。
中耕除草
移栽后及时中耕除草,前期浅耕(深度3-5厘米),避免伤根;后期随着植株长大,中耕深度可增至5-10厘米,封行前中耕2-3次,清除杂草,保持田间清洁,减少病虫害发生。
水肥管理
浇水:菊花喜湿润但怕涝,浇水应遵循“见干见湿”原则,苗期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发育;生长期(6-8月)需水量大,每隔7-10天浇1次水;现蕾至开花期(9-10月)需水量增加,应保证水分充足,但雨季注意排水防涝,避免积水烂根。
施肥:
- 基肥:整地时施足,以有机肥为主,保障土壤肥力。
- 提苗肥:移栽成活后,每亩施尿素5-8公斤,促进幼苗生长。
- 分枝肥: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6-7月),每亩施复合肥15-2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促进分枝和茎叶生长。
- 现蕾肥:现蕾期(8-9月),每亩施磷酸二氢铵2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促进花蕾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摘心打顶
当苗高20-3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摘心,摘除顶芽,促进分枝;分枝长15-20厘米时进行第二次摘心,可摘2-3次,使植株形成丰满丛状,增加花枝数量,提高产量,但对分枝能力弱的品种(如贡菊)可减少摘心次数。
搭架引蔓
植株高大(如杭白菊、亳菊)时,需在开花前搭“人”字架,架高1-2米,用细绳将花枝固定在架上,防止倒伏,便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
菊花病虫害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必要时科学使用化学药剂,确保药材安全。
主要病害
- 枯萎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萎蔫,根部腐烂,防治方法: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
- 褐斑病:叶片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 白粉病: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斑,防治方法:加强通风,降低湿度;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主要虫害
- 蚜虫:危害嫩梢和叶片,吸食汁液,防治方法:用黄板诱杀;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 红蜘蛛:危害叶片,导致失绿卷曲,防治方法: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 菊天牛:幼虫蛀食茎枝,防治方法:成虫期人工捕杀;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灌注虫孔。
采收与加工
采收
一般在10-11月,当花瓣展开、花心散开(即“花盛开期”)时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选择晴天露水干后,分批采收,先开先采,避免采收过晚影响品质,采收时将花连花柄摘下,放入竹筐中,避免挤压。
加工
采收后的鲜花需及时加工,防止变色发霉,常用方法有:
- 阴干:将花薄摊在通风干燥处,厚度不超过3厘米,每隔2-3天翻动一次,直至完全干燥,此方法能较好保持花的色泽,但干燥时间长。
- 晒干:将花摊在晒席上,置于阳光下暴晒,每天翻动3-4次,晒至干燥,此方法简单,但花的色泽较暗。
- 烘干:用烘干机烘干,初始温度40℃,逐渐升至60℃,烘干过程中注意通风,防止花焦糊,烘干后菊花色泽鲜艳,品质好。
干燥后的菊花去除花柄、杂质,按花型、色泽分级,装入密封袋,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虫。
相关问答FAQs
问:菊花种植中如何有效防止倒伏?
答:防止倒伏需从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搭架等方面入手,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的品种;移栽时控制密度,避免过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植株徒长;在植株高大时及时搭“人”字架,用细绳固定花枝,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注意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问:菊花采收后如何判断是否干燥到位?
答:判断菊花是否干燥到位可通过“一看二捏”:一看,干燥的菊花花瓣脆硬,颜色变为浅黄或白色,花心紧缩;二捏,用手轻捏花蕾,若花瓣易碎、发出清脆声响,且断面无潮湿感,则表示已干燥到位,若花瓣柔软、有韧性或断面潮湿,则需继续干燥,避免储存过程中发霉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