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蛇疙瘩图片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5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蛇疙瘩”是部分地区对具有结节状块茎特征药材的俗称,因其表面瘤状突起形似蛇皮疙瘩而得名,常见于白蔹、重楼等植物,本文以白蔹为例,结合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及图片识别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帮助准确辨识与安全使用。

中草药蛇疙瘩图片

植物形态与“蛇疙瘩”特征

“蛇疙瘩”所指的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茎,多年生草质藤本,多生长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下,其块茎是“蛇疙瘩”名称的直接来源:呈不规则结节状,常数个相连成团块,直径3-8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红棕色,密生瘤状突起和纵皱纹,形似蛇皮上的疙瘩,质坚硬而脆,断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粉性,可见放射状纹理(图片中可清晰观察到其凹凸不平的表面与链珠状的结节结构)。

药用基本信息

白蔹以干燥块茎入药,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后切成纵瓣或斜瓣,晒干,其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的功效,常用于痈疽发背、瘰疬、疮疡不敛、烫伤等症,内服煎汤,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避免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中草药蛇疙瘩图片

“蛇疙瘩”图片识别要点

通过图片可从以下特征区分真伪与相似品:

  1. 表面特征:真品白蔹块茎表面瘤状突起明显,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无横环纹(区别于重楼的密集横环纹);
  2. 颜色与质地:灰褐至红棕色,断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粉性足(伪品可能质地松软,断面无粉性);
  3. 形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相连,而非单一椭圆形(区别于蛇床子的果实)。

“蛇疙瘩”基本信息表

项目
植物学名 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
药用部位 干燥块茎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肝、胃经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采收时间 秋季
性状特征 不规则结节状,表面瘤状突起,灰褐至红棕色,断面粉性,类白色或淡红棕色

使用注意事项

  1. 鉴别真伪:市场上常见用其他块茎(如土豆、山药)伪制“蛇疙瘩”,需通过表面瘤突、断面粉性等特征区分,必要时送检;
  2. 安全用量:内服煎汤剂量一般为3-10g,外用适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以防脾胃损伤;
  3. 禁忌人群:孕妇、脾胃虚寒者及阴虚血热者禁用,疮疡已溃者不宜外用。

相关问答FAQs

问:蛇疙瘩是否就是蛇床子?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不是,蛇疙瘩(如白蔹)是葡萄科植物块茎,呈结节状,用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蛇床子是伞形科植物干燥成熟果实,呈椭圆形,表面灰黄色,用于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两者科属、药用部位、功效均不同,可通过形状(结节状vs椭圆形)和表面特征(瘤突vs光滑)区分。

中草药蛇疙瘩图片

问:如何通过图片区分蛇疙瘩(白蔹)和重楼?
答:蛇疙瘩(白蔹)块茎表面呈瘤状突起,无横环纹,断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粉性;重楼块茎呈结节状,表面有密集的横环纹(像“车轮纹”),断面黄白色,角质化,图片中观察表面有无横环纹和断面质地(粉性vs角质化)即可快速区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腹泻中草药方有哪些?不同证型如何辨证选用?
« 上一篇 09-20
中草药仙人指甲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独特功效与药用价值?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