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作为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其优雅的形态备受喜爱,更因独特的药用价值被历代医籍记载,从《神农本草经》中的“兰草”到《中国药典》收录的石斛、白及等,兰花类药材以清热润肺、活血化瘀、健脾利湿等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整理常见药用兰花品种的图片特征及药用价值,助力识别与合理应用。
常见药用兰花品种及特征
以下为部分具有明确药用价值的兰花品种,通过表格对比其药用部位、功效及典型图片特征,便于直观区分:
品种 | 药用部位 | 主要功效 | 图片特征 |
---|---|---|---|
铁皮石斛 | 茎 | 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 茎圆柱形,黄绿色至暗紫色,具细纵纹,肉质肥厚,节间明显,断面呈角质状。 |
白及 | 块茎 | 止血消肿,生肌敛疮 | 块茎三角状卵形,有2-3个同心环纹,表面黄白色,顶端有茎基残痕,断面半透明。 |
建兰 | 花、根 | 理气宽中,明目祛翳 | 花淡黄绿至浅紫色,花瓣披针形,唇瓣有紫斑;根簇生,黄褐色,细长而坚韧。 |
春兰 | 根、花 | 祛风利湿,润肺止咳 | 花淡黄绿,花瓣狭椭圆形,香气清幽;根圆柱形,黄褐色,顶端有膨大的根茎。 |
霍山石斛 | 茎 | 增强免疫,抗衰老 | 茎螺旋状弯曲,黄绿色,节间短,鳞叶膜质,断面嚼之有黏性,味微甜。 |
药用兰花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传统医学中,兰花类药材多用于调理肺、胃、肝等脏腑功能,如《本草图经》记载石斛“强阴益精,轻身延年”,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有的石斛多糖、生物碱成分可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白及中的白及胶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溃疡愈合,常用于治疗咳血、外伤出血,需注意,不同品种功效侧重不同,如建兰偏重行气解郁,春兰长于祛湿,需辨证使用。
识别与使用注意事项
- 避免混淆:部分观赏兰花(如蝴蝶兰)无药用价值,需严格区分药用品种,石斛与金石斛外观相似,但后者功效较弱,建议选择《药典》收录的正品。
- 资源保护:野生兰花资源稀缺,优先选用人工栽培品,如铁皮石斛、白及等已有规模化种植,避免采挖野生植株。
- 用法用量:内服需遵医嘱,石斛可煎汤或泡水,白及多入丸散;外用如建兰鲜品捣敷可治无名肿毒。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区分药用石斛与观赏石斛?
A:药用石斛(如铁皮石斛、霍山石斛)茎肉质肥厚,折断面呈角质状,嚼之有黏性;观赏石斛(如蝴蝶石斛)茎多细长,花色艳丽,断面无黏性,且主要供观赏,药用价值低,购买时可参考《中国药典》性状描述,选择正规渠道产品。
Q2:兰花药材可以长期存放吗?如何保存?
A:干燥后的兰花药材需密封防潮,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5℃,湿度≤60%),石斛、白及等易生虫,可放入少量花椒或用真空包装;建兰花因含挥发油,宜避光保存,建议1-2年内用完,避免药效降低,若发现发霉、变色,不可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