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节风,又名草珊瑚、肿节风、接骨金粟兰,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其名始载于《草木便方》,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其茎节明显膨大,故名“九节风”,又具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止痛之效,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植物形态与产地
九节风为常绿亚灌木,高50-120cm,茎直立,节膨大,无毛或下部稍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7cm,宽2-6cm,边缘具锐而密的锯齿,齿端有一腺体,叶柄基部合鞘抱茎;穗状花序顶生,分枝排成圆锥花序状,花黄绿色,极小;核果球形,熟时鲜红色,主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等地,野生于山坡、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现多有人工栽培。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九节风性凉,味辛、苦;归肝、肺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本草纲目拾遗》载其“主一切痈疽,疔肿,金疮,牙痛,喉痹”;《分类草药性》言其“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现代临床主要用于:
- 热毒壅盛证:如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疮疡肿毒等,用其清热解毒之效,常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等;
- 风湿痹痛: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取其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常与威灵仙、秦艪同用;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伤,内服外敷均可,能促进瘀血消散、骨痂形成;
- 肿瘤辅助治疗: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抗肿瘤活性,用于肺癌、胃癌等辅助治疗,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
- 其他:亦可用于治疗胃痛、痢疾、产后瘀痛等。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九节风的药效基础在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成分类别 | 代表性物质 | 主要药理作用 |
---|---|---|
挥发油 | 芳樟醇、石竹烯、榄香烯 | 抗菌、抗炎、镇痛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调节免疫 |
香豆素类 | 七叶树苷、东莨菪素 | 抗凝血、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 |
有机酸类 | 阿魏酸、咖啡酸、绿原酸 | 抗氧化、抗炎、促进伤口愈合 |
多糖类 | 草珊瑚多糖 | 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 |
萜类内酯 | 肿节风内酯、草珊瑚内酯 | 抗肿瘤、抗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九节风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抗菌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模型大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及炎性因子(如PGE₂、TNF-α)水平;
- 抗肿瘤: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尤其与化疗联用时,可增效减毒;
- 免疫调节:能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如IL-2、IFN-γ)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
- 促进骨折愈合:增加骨痂中钙、磷沉积,提高骨密度,加速骨痂形成与改建;
- 抗氧化:其黄酮类成分可有效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常用量9-15g,或入丸散;亦可制成颗粒剂、片剂(如肿节风片)使用,治疗风湿痹痛,可配伍独活、桑寄生;治疗热毒疮疡,配伍连翘、野菊花。
- 外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患处,适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疖、蛇虫咬伤等。
- 现代制剂:如肿节风注射液(用于肺炎、菌血症等)、九节风颗粒(用于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复方草珊瑚含片(治疗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使用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性凉活血);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易致腹泻);对九节风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若与抗凝药(如华法林)联用,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 不良反应: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瘙痒等,停药后可缓解;注射液偶见过敏性休克,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用量控制:内服不宜过量,常规剂量安全,大剂量(超过30g/日)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长期服用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资源保护与开发
九节风因临床需求量大,野生资源一度过度采挖,现已被列入《中国药典》2020年版,并实现人工规模化栽培,除药用外,其提取物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如含草珊瑚多糖的抗氧化面膜、具有抗炎功效的牙膏等,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关问答FAQs
Q1:九节风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九节风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其性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尤其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若需长期使用(如肿瘤辅助治疗、慢性风湿病调理),应在医师指导下,定期评估肝肾功能及体质变化,必要时配伍健脾温中药物(如白术、茯苓)以减轻副作用,避免盲目长期大量服用。
Q2:九节风与肿节风是同一种药吗?二者有何区别?
A2:九节风与肿节风实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称,二者基源均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地上部分,功效、主治、化学成分等完全一致,只是因地域、习惯不同而异称。“九节风”之名源于其茎节膨大的形态特征;“肿节风”则侧重于其消肿止痛的功效,多在临床药用时使用,无论是中药处方、中成药制剂还是民间应用,二者均为同一药材,可等同使用,无需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