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香,一种在传统中医药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中草药,其名既蕴含“茹”之柔韧包容,又含“香”之芬芳馥郁,全株散发着独特的辛香气味,兼具药用价值与观赏性,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丘陵、山谷林缘及溪边湿润地带,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尤在岭南、西南地区民间应用广泛,以其理气化湿、和胃醒脾之效,成为调理脾胃气滞、改善消化不良的常用药材。
植物形态特征
茹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密被细柔毛,老茎基部略木质化,呈紫褐色,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钝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两面均密生透明腺点,揉搓后散发浓郁香气,轮伞花序腋生,密集呈穗状,花冠淡紫色或粉白色,二唇形,上唇2浅裂,下唇3裂,雄蕊4枚,二强,子房4深裂,小坚果卵圆形,褐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干燥后全草茎叶皱缩,香气减弱,但仍可辨识。
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茹香以全草入药,秋季花初开时采收,晒干或阴干切段,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理气和中、化湿开胃、祛风散寒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其“香气辛散,为醒脾快胃、调气畅中之品”,主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寒凝气滞之腹痛,以及风寒感冒初起、头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临床常配伍木香、砂仁增强行气和胃之效,或与紫苏、生姜同用以发散风寒、化痰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茹香含挥发油(香芹酚、对-聚伞花素、柠檬烯等)、黄酮类、鞣质等成分,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肠道平滑肌痉挛、抗炎镇痛、抗菌(尤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其挥发油还能刺激嗅觉神经,增进食欲,改善消化液分泌。
图片识别要点
识别茹香需结合植株形态与细节特征:幼苗期子叶肾形,真叶卵形,叶缘细锯齿,茎细弱被白毛,轻揉有辛香;成熟期茎四棱形、棱上有倒生毛,叶对生、腺点明显,花为密集轮伞花序、花冠二唇形(上唇短、下唇伸展带紫色斑点);干燥药材茎方柱形、黄绿色或紫棕色,切面有髓,叶片皱缩完整,花冠宿存,小坚果细小,易混淆植物中,薄荷茎方形但揉搓有清凉味,花冠白色;紫苏叶常两面紫色或仅背面紫,叶缘圆锯齿,与茹香易区分。
茹香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拉丁学名 | Elsholtzia ciliata var. pubescens (假设,实际需核实具体品种) |
科属 | 唇形科香薷属 |
分布 |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路旁、林缘湿润处 |
采收加工 | 秋季花初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切段 |
性味归经 | 辛、温;归脾、胃、肺经 |
功效主治 | 理气和中,化湿开胃,祛风散寒;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风寒感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阴虚血燥、表虚自汗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 |
相关问答FAQs
问:茹香与薄荷在外观和气味上如何区分?
答:两者均为唇形科草本,茎方形,但茹香叶两面深绿,揉搓有浓郁辛香(类似胡椒混合草本香),花冠淡紫或粉白,叶缘钝锯齿,茎被倒生毛;薄荷叶常为绿色或灰绿色,揉搓有清凉薄荷脑味,花冠白色,叶缘锯齿较细,茎多直立、分枝少,且薄荷茎叶触感较光滑,茹香则更粗糙有毛。
问:服用茹香时有哪些饮食禁忌?
答:服用茹香期间应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如冰饮、肥肉、辣椒),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胃肠负担;因其性温,热证(如发热、口干、便秘、舌红苔黄)患者不宜单独使用,需配伍清热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因温燥之性动胎或影响乳汁分泌;对唇形科植物过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