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肾炎多归属于“水肿”“腰痛”“尿血”“虚劳”等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肾,与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核心病机为正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与邪实(水湿、湿热、瘀血、湿浊)相互交织,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结合患者体质、病程阶段及症状表现,选用恰当的中药材调理,以下从常见证型出发,介绍治疗肾炎的常用中药材及其应用规律。
风水相搏证(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见)
以突发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伴恶寒发热、咳嗽、苔薄白、脉浮为主要表现,治以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 麻黄:性温,归肺、膀胱经,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效,其通过开泄肺气、通调水道,促进水液代谢,适用于风水相搏表实证,常与生姜、石膏配伍(如越婢加术汤),用量3-6g,煎煮后去沫,高血压患者慎用。
- 防己:性寒,归膀胱、肾经,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尤其适用于肢体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黄芪、白术同用(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之功,用量5-10g,虚寒体质者不宜。
- 茯苓:性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利水要药,既能通利水道,又能健脾以助运化水湿,适用于各类水肿兼脾虚者,可配伍泽泻、猪苓(五苓散),用量10-15g,阴虚津伤者慎用。
水湿浸渍证(以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胸闷腹胀、苔白腻、脉沉缓为特点)
治以健脾化湿、温阳利水。
- 苍术: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其辛香燥烈,能燥脾湿以运化水湿,适用于湿困脾胃之水肿、腹胀,常与厚朴、陈皮配伍(平胃散),用量5-10g,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 厚朴: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与苍术相须为用,增强行气燥湿、消除胀满之力,尤其适用于水肿兼脘闷纳呆者,用量3-9g,孕妇慎用。
- 大腹皮: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导滞、利水消肿,善于消除脘腹胀满,促进水湿下行,常与槟榔、茯苓同用(实脾饮),用量5-10g,气虚体弱者不宜。
湿热蕴结证(以水肿、小便短赤灼热、口苦口黏、苔黄腻、脉濡数为特点)
治以清热利湿、通利水道。
- 黄柏:性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善清下焦湿热,适用于小便短赤、尿痛、腰痛者,常与知母、车前子配伍(如知柏地黄汤加减),用量5-10g,脾胃虚寒者忌用。
- 车前子: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既能利水湿,又能清湿热,适用于湿热蕴结之水肿、尿血、尿痛,可单用或配伍木通、滑石(八正散),用量10-15g(包煎),肾虚遗精者慎用。
- 白茅根: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生津止渴,既能清血分之热,又能利水通淋,适用于肾炎血尿、水肿兼热象者,可单用煎服或配伍小蓟、藕节,用量15-30g,脾胃虚寒者不宜。
脾肾阳虚证(以水肿日久、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滑为特点)
治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 附子:性热,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能温肾阳以化气行水,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心悸,常与干姜、白术同用(真武汤),用量3-10g(需先煎1-2小时),孕妇及阴虚阳亢者禁用。
- 干姜: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与附子相配,增强温补脾肾之力,适用于阳虚水肿、脘腹冷痛,用量3-10g,阴虚内热、实热证忌用。
- 淫羊藿:性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温而不燥,能补益肾阳以促进水液气化,适用于肾阳虚之腰膝酸软、水肿,可配伍杜仲、续断,用量10-15g,阴虚火旺者忌用。
肝肾阴虚证(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为特点,多见于慢性肾炎后期)
治以滋养肝肾、清热利湿。
- 熟地黄:性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之要药,适用于阴虚血少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常与山茱萸、山药配伍(六味地黄丸),用量10-30g,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 山茱萸:性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适用于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遗精尿频,可配伍熟地、茯苓,用量5-10g,命门火炽、湿热小便淋涩者忌用。
- 枸杞子:性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能平补肝肾,阴阳双补,适用于阴虚精亏之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可单用嚼服或配伍菊花、熟地,用量10-15g,外感实热、脾虚湿盛者不宜。
气阴两虚证(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自汗盗汗、舌红少苔为特点)
治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 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为“补气之长”,既能补脾肺之气以助运化,又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气虚水肿、蛋白尿,常与党参、白术同用(补中益气汤),用量15-30g,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忌用。
- 太子参:性平,归脾、肺经,补气健脾、生津润肺,药力平和,既能益气,又能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之乏力、口干,可配伍麦冬、五味子(生脉散),用量10-15g,实热证不宜。
- 麦冬: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能滋养肺胃之阴,适用于阴虚内热之口干、舌红,常与沙参、玉竹同用,用量10-15g,风寒咳嗽、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
常用治疗肾炎中药材简表
证型 | 代表药材 | 主要功效 | 常用配伍 |
---|---|---|---|
风水相搏证 | 麻黄、防己 | 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 麻黄配石膏、防己配黄芪 |
水湿浸渍证 | 苍术、厚朴 | 健脾化湿、行气利水 | 苍术配厚朴、茯苓配大腹皮 |
湿热蕴结证 | 黄柏、车前子 | 清热利湿、通淋 | 黄柏配知母、车前子配木通 |
脾肾阳虚证 | 附子、干姜 | 温补脾肾、回阳利水 | 附子配白术、干姜配茯苓 |
肝肾阴虚证 | 熟地、山茱萸 | 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 熟地配山药、山茱萸配泽泻 |
气阴两虚证 | 黄芪、太子参 | 益气养阴、健脾生津 | 黄芪配党参、太子参配麦冬 |
相关问答FAQs
问:肾炎患者可以自行服用中药吗?
答:肾炎病因复杂,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证型(如风水、湿热、阳虚、阴虚等)选择不同药材,若自行用药,可能因证候不符加重病情(如脾肾阳虚者误用清热药易伤阳气,湿热蕴结者误用温补药助热生湿),部分药材(如附子、麻黄)具有一定毒性,需专业医师指导用量和煎煮方法,肾炎患者应在中医师辨证后规范用药,避免自行用药风险。
问:肾炎中药治疗需要多久见效?
答:肾炎中药治疗的疗程因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而异,急性肾炎(如风水相搏证)经疏风利水治疗,多数患者在2-4周内水肿可逐渐消退,尿检指标(如蛋白尿、血尿)可能有所改善;慢性肾炎(如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病程较长,需长期调理,通常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部分患者需治疗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稳定病情,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由医师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不可因短期未见效而擅自停药或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