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山茱萸肉,简称“山萸肉”,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是我国传统补益类中药材的常用品种,因其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被誉为“滋补肝肾之要药”,以下从来源、历史沿革、性状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来源与历史沿革
山茱萸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该书将其列为中品,原名“蜀枣”,言其“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名医别录》补充其“疗头痛,耳鸣,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至明代,《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详细描述其形态:“蜀茱萸,吴茱萸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茱萸取蜀地者入药,故名蜀茱萸……实小而赤色,其核味辛,气雄而烈。”此处所指“蜀茱萸”即现代药用山茱萸,历代医家在实践中逐渐明确其以果肉入药,且强调“去核用”,因其核味涩,易致中满。
传统道地产区集中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其中浙江杭州产者称“杭萸肉”,品质最优;河南、陕西产者称“怀萸肉”,产量较大,均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法定来源。
植物形态与采收加工
山茱萸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圆柱形,无毛,叶对生,卵形至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疏生平贴毛,下面被白色贴生绒毛,侧脉6-8对,脉腋簇生褐色毛;叶柄长1-1.5厘米,伞形花序生于侧枝顶端,有花15-30朵,总花梗被毛;花小,黄色,花瓣4,卵形,雄蕊4,子房下位,花柱1,核果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0.8-1.2厘米,直径0.5-0.7厘米,成熟时红色至紫红色,果核骨质,椭圆形。
采收加工对山茱萸品质影响显著,传统经验认为,需在“霜降”后至“立冬”前,当果实呈紫红色、果肉变软时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采收后除去果梗和果核,取果肉,用文火焙干或晒干至皱缩、柔软,忌暴晒,以免有效成分破坏,加工后的商品称“萸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紫红色或紫黑色,有光泽,气微,味酸涩微苦。
药材性状与品质评价
山茱萸肉的性状特征为:呈不皱缩的薄囊状或囊状,长1-1.5厘米,宽0.5-1厘米,边缘向内翻卷,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皱缩,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或略呈茸毛状,质柔软而润,用手指搓揉即有黏性,气微,味酸涩而微苦。
品质评价以“肉厚、柔软、色紫红、有光泽、无核、无杂质”为佳,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山茱萸肉需检查水分(不得过15%)、总灰分(不得过6.0%),并按干燥品计算,含马钱苷(C17H26O10)不得少于0.60%,含莫诺苷(C17H26O11)和马钱苷酸(C17H24O10)的总量不得少于1.20%,不同等级的山茱萸肉品质差异如下:
等级 | 性状特征 | 马钱苷含量(%) | 杂质要求 |
---|---|---|---|
优等 | 肉厚,紫红色,有光泽,柔软,无核 | ≥1.2 | 无果核、枝叶等杂质 |
一等 | 肉较厚,紫红色或紫黑色,有皱缩,无核 | ≥0.8 | 杂质≤2% |
二等 | 肉薄,色暗红,皱缩明显,偶有少量果核 | ≥0.5 | 杂质≤3% |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山茱萸肉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皂苷、有机酸、鞣质、多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其中环烯醚萜苷类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代表成分有马钱苷、莫诺苷、山茱萸新苷等。
化学成分
- 环烯醚萜苷类:马钱苷(loganin)是含量最高的指标性成分,具有抗炎、降血糖、神经保护等作用;莫诺苷(morroniside)具有抗氧化、改善记忆功能。
- 有机酸: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等,具有抗菌、收敛作用。
- 多糖:由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等组成,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活性。
- 其他:含维生素A、熊果酸、齐墩果酸等,以及锌、铁、钙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 降血糖作用:马钱苷和莫诺苷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等途径降低血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防治作用。
- 增强免疫力: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 抗氧化与抗衰老:山茱萸提取物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延缓细胞衰老。
- 心血管保护:可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一定改善作用。
- 抗炎与抗菌:没食子酸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炎症反应。
临床应用
山茱萸肉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主要用于肝肾亏虚证。
传统应用
- 肝肾亏虚证:用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遗精、崩漏带下等症,常配伍熟地、山药、山茱萸(即“三补”)组成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代表方。
-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取其涩精固涩之效,常配伍菟丝子、沙苑子、芡实等,如五子衍宗丸加减。
- 崩漏、月经过多:能固经止血,常配伍熟地、白芍、阿胶等,如固经丸。
- 大汗虚脱、崩漏不止:可敛汗固脱,配伍人参、附子、龙骨等,如来复汤。
现代临床应用
- 糖尿病:山茱�肉制剂或含山茱萸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用于2型糖尿病,可改善口渴、多饮、乏力等症状,辅助降低血糖。
- 更年期综合征: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缓解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常配伍女贞子、旱莲草、知母等。
- 骨质疏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常与杜仲、骨碎补、淫羊藿等配伍使用。
使用注意
山茱萸肉虽为补益之品,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证:湿热内蕴、小便淋涩、实热便秘者不宜使用,因其味酸涩,易助湿生热;命门火炽、强阳不痿者忌服,以免助火伤阴。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范畴。
- 用量用法:内煎服,常用量6-12g,大剂量可用至30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入丸散剂时,每次1.5-3g。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或出现口干、潮红等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山茱萸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开发利用取得显著进展:
- 活性成分提取: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技术,提高马钱苷等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为制剂开发提供原料保障。
- 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山茱萸多糖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免疫,马钱苷通过AMPK/GLUT4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新制剂开发:基于山茱萸的药理作用,已开发出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多种剂型,如“山茱萸颗粒”“六味地黄丸”,并应用于保健品领域,如抗疲劳、增强免疫的功能性食品。
- 质量控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等技术,建立更全面的质量标准,确保药材和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山茱萸肉和山茱萸核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药用时要去核?
解答:山茱萸肉是山茱萸的干燥果肉,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山茱萸核(枣核)味苦、涩,性平,归肝、肾经,主要作用为温中止痛,用于疝气痛、腰痛等,无补益作用,药用时需去核,原因有二:一是果核味苦涩,易导致患者服药后出现胃脘胀满、恶心等不适;二是果核有效成分含量低,混入会降低药材整体质量,影响疗效,故传统强调“去核用”。
问题2:如何辨别山茱萸肉的真伪?市面上常见的伪品有哪些?
解答:真品山茱萸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皱缩有光泽,内表面光滑,质柔软,用手指搓揉有黏性,气微,味酸涩微苦,伪品常见以下几种:①葡萄皮: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皮,多呈卷曲状,表面红棕色或紫红色,无光泽,内表面无黏性,味甜酸,无酸涩感;②人工染色果皮:用其他果皮(如红枣皮)染色而成,颜色均匀,无自然皱缩,水洗后易褪色;③混合品:在真品中掺入大量果核或杂质,可通过揉搓后筛检果核鉴别,真品显微可见石细胞、草酸钙簇晶等特征,必要时可做薄层色谱鉴别,以马钱苷为对照品,判断成分是否符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