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中草药天冬,究竟有何功效?哪些人适合服用?怎么吃最好?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滋补中草药天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干燥块根,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滋阴润燥良药,自古被誉为“滋阴润燥之上品”,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应用及配伍均有详尽记载,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生津润肠之效,常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劳嗽咯血、热病伤津、口渴咽干、肠燥便秘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临床应用广泛。

滋补中草药天冬

来源与基原

天冬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天门冬的块根,野生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等地的山坡、林下、草丛或丘陵地带,现多有人工栽培,其植株具纺锤形肉质块根,通常2-3个簇生,长4-10厘米,直径1-1.5厘米,外皮黄白色或黄棕色,半透明,未干时富含黏液;茎常弯曲,长1-2米,分枝具棱;叶状枝通常3枚簇生,线形,扁平,长1-3厘米,宽1-2毫米,叶退化成鳞片状,基部具硬刺;花期5-6月,浆果熟时红色,直径6-7毫米,秋季至次春采挖,洗净,除去根头及须根,煮或蒸至透心,趁心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即为生天冬;若用蜂蜜拌炒,则为蜜炙天冬,可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天冬性寒,味甘、苦,归肺、肾经,其甘能补、苦能泄、寒能清,既能滋阴润燥以养肺肾,又能清降虚火以除烦热,兼具补而不滞、清而不伐之特点,为滋阴清肺之要药。

主要功效:

  1. 滋阴润燥:适用于阴虚肺燥所致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或热病后期津伤口渴、消渴等症,如《本草纲目》言其“润燥滋阴,清金降火”,通过滋养肺肾之阴,改善阴液不足所致的干燥症状。
  2. 清肺降火:能清泻肺热,降逆止咳,常用于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气喘、痰黄稠黏、胸痛等症,对劳嗽久咳、阴虚火旺者尤为适宜。
  3. 生津润肠:可滋养胃阴,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多饮、消渴多尿等;又能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尤其兼有阴血亏虚者,如《药性论》载其“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吐脓,治湿痹,心痛,积聚”。

主治病症:

  • 呼吸系统:阴虚肺燥咳嗽、劳嗽咯血、肺痿肺痈(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属阴虚燥热者);
  • 消化系统:热病伤津、口干舌燥、消渴(如糖尿病属阴虚内热者)、肠燥便秘;
  • 其他: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毒(外用)。

历代医籍对天冬的记载

天冬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记载“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首次明确了其祛风湿、强筋骨、抗衰老的功效,唐代《药性论》进一步发挥,称其“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强调了其在肺肾疾病中的应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天冬膏”,以天冬配伍麦冬、蜂蜜,主治肺胃燥热、咳嗽咽干,成为经典滋阴方剂,明代《本草纲目》系统归纳了天冬的功效:“润燥滋阴,清金降火,治肺痿肺痈,咳唾脓血,热病伤阴,烦渴不止,消渴,便秘”,并指出其“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乌须发”,对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给予肯定,清代《本草从新》则补充了其配伍禁忌:“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咳嗽者忌服”,警示其寒性之偏。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与药理学研究揭示了天冬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滋补中草药天冬

主要化学成分:

  • 甾体皂苷:如天冬皂苷A、B、C、D等,是其抗肿瘤、免疫调节活性的主要成分;
  • 氨基酸:含天冬酰胺、瓜氨酸、丝氨酸等17种以上氨基酸,其中天冬酰胺含量最高,具有滋阴生津作用;
  • 多糖:天冬多糖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糖等活性;
  • 微量元素:含锌、铜、铁、锰等人体必需元素,参与机体代谢;
  • 其他:还含有β-谷甾醇、葡萄糖、黏液质等。

药理作用:

  1. 抗肿瘤:天冬皂苷对肺癌、肝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并能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轻化疗副作用;
  2. 免疫调节:天冬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免疫低下模型有改善作用;
  3.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结构,延缓衰老;
  4. 降血糖:天冬多糖和皂苷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
  5. 抗菌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炎症模型有抗炎作用;
  6. 保护心血管:可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缺血,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防治作用。

临床应用配伍

天冬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或制约其偏性。

配伍目的 常用药物 应用举例
滋阴润肺 麦冬、沙参、玉竹、百合 治阴虚肺燥咳嗽:天冬、麦冬各12g,沙参10g,川贝母6g,煎服(《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加减)
清热化痰 知母、贝母、桔梗、黄芩 治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天冬15g,知母10g,黄芩12g,桔梗6g,甘草3g,煎服
滋肾降火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龟甲 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天冬10g,熟地15g,龟甲20g(先煎),山茱萸9g,煎服(《医级》知柏地黄汤加减)
生津止渴 天花粉、葛根、石斛、麦冬 治热病伤津、消渴:天冬12g,天花粉15g,葛根10g,石斛10g,煎服(《千金方》天冬煎加减)
润肠通便 火麻仁、郁李仁、当归、枳壳 治肠燥便秘:天冬15g,火麻仁20g,当归12g,枳壳6g,煎服
抗肿瘤辅助 黄芪、党参、白术、半枝莲 治肺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天冬10g,黄芪15g,党参12g,半枝莲15g,煎服(益气养阴、解毒抗癌)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膏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注意:天冬含黏液质,煎煮时宜久煎(一般40-60分钟),以利于有效成分溶出;蜜炙天冬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适用于肺虚咳嗽。

使用禁忌:

  1. 体质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因其性寒凉,易伤脾胃阳气;
  2. 病症禁忌:外感风寒咳嗽、寒痰咳喘者忌用,以免闭门留寇;
  3.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雷丸、款冬花同用(古籍记载“恶雷丸,畏款冬花”);
  4.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
  5. 注意用量: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反应,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个月,需中病即止或辨证调整。

食疗养生应用

天冬不仅可入药,还可作为药食同源的食材,用于日常养生保健,尤其适合阴虚体质者。

  1. 天冬粥:天冬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天冬加水煎取药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熟加冰糖调味,功能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肺燥咳嗽、津伤口渴、皮肤干燥者。
  2. 天冬炖瘦肉:天冬20g,瘦肉150g,红枣5枚,生姜3片,天冬泡软切片,瘦肉切小块,与红枣、生姜同炖,肉熟后加少许盐调味,功能滋阴润燥,养血美容,适用于阴虚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者。
  3. 天冬麦冬茶:天冬、麦冬各10g,甘草3g,三药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功能滋阴降火,生津润喉,适用于熬夜、用嗓过度所致的咽干、咽痛、声音嘶哑者。

相关问答FAQs

Q1:天冬和麦冬都是滋阴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天冬与麦冬均为滋阴润燥常用药,但性味归经、功效侧重有别,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滋阴力较强,偏于滋肾阴、清肺火,常用于阴虚肺燥、劳嗽咯血、肠燥便秘,且能“强骨髓,杀三虫”;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力佳,偏于养心阴、清心火、益胃生津,常用于心烦失眠、热病伤津、消渴、肠燥便秘,天冬“偏于肾”,麦冬“偏于心胃”,临床需根据具体病症辨证选用。

滋补中草药天冬

Q2:天冬可以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A:天冬虽为滋补良药,但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其性寒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尤其脾胃虚寒者更需谨慎,若需长期服用(如治疗慢性疾病或养生保健),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配伍温中健脾的药物(如白术、茯苓、生姜等),以制约其寒性,并定期观察身体反应,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个月,需中病即止或调整用药方案,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师,确保安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山什么肉具体指哪种药材名称?
« 上一篇 09-22
中草药昌蒲有何独特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下一篇 » 09-2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