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元气中草药有哪些?这几种功效与禁忌需知晓?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元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人体最本源、最根本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水谷精微充养,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脏腑组织、防御外邪侵袭、固摄津液等重要作用,元气亏虚则常见疲乏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畏寒、腰膝酸软、免疫力低下等症状,此时合理选用补元气中草药可助身体恢复,以下从元气的重要性、常见补元气中草药分类及使用原则等方面展开介绍,并通过表格归纳常用药物,最后附相关问答。

补元气中草药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同大树之根本、江河之源头,若元气充足,则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通畅,身体康健;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如劳逸过度、饮食不节、久病重病等耗伤元气),则会出现一系列虚弱表现,中医认为,补元气需兼顾“先天”与“后天”:先天之根在肾,宜温补肾精以化气;后天之本在脾,需健脾益气以生血,补元气中草药多围绕脾、肾两脏,兼顾气血阴阳的平衡。

常见补元气中草药分类及功效

(一)大补元气类——拯危救逆,峻补元阳

此类草药药力峻猛,适用于元气大虚、欲脱之证,如休克、大失血、重病久病后元气耗极者,代表药物为人参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 适用人群:气虚欲脱(症见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脾气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肺气不足(气短喘促、咳嗽无力)、气阴两虚(口渴、消渴)及心神不安(失眠、惊悸)者。
  • 用法用量:煎服,3~9g;急救时可用15~30g,煎浓汁服,宜文火另煎兑服。
  • 注意:实证、热证、正气不虚者忌用;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服人参不宜吃萝卜、喝茶,以免影响药效。

(二)补气健脾类——培补后天,生气化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此类草药重在健脾益气,适用于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者,代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

补元气中草药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适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表虚自汗、水肿、痈疮溃久不愈等,生用偏于固表、利水、托毒,蜜炙偏于补中益气。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药力较人参缓和,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肺虚喘咳、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常与黄芪、白术同用。
  •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生用偏于燥湿,炒用偏于健脾,炒焦可健脾止泻。
  •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生用偏于滋阴,炒用偏于健脾。
  •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适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并能缓和药性、调和药味。

(三)补肾益精类——培补先天,滋元固本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肾精充足则元气生化有源,此类草药重在补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虚、元气不足者,代表药物有枸杞子、杜仲、肉苁蓉、黄精

  •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须发早白、消渴等,可单泡服,或与菊花、熟地黄同用。
  •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生用偏于补肾,盐炒可引药入肾,增强强筋骨作用。
  • 肉苁蓉: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单用即可,或与当归、牛膝同用。
  • 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适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肺虚燥咳(干咳少痰)、肾精亏虚(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内热消渴,可蒸制后食用,增强补益作用。

补元气中草药使用原则

  1. 辨证施治,分清虚实:补元气需辨明气虚、阳虚、阴虚或气血两虚,如气虚疲乏乏力、自汗可用黄芪、党参;阳虚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可配肉桂、附子;阴虚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宜用枸杞、黄精,避免“虚不受补”或“闭门留寇”。
  2. 合理搭配,协同增效:补气常配健脾药(如黄芪+白术)以助生化;补肾常配益精血药(如肉苁蓉+当归)以增强补力;气阴两虚者宜气阴双补(如人参+麦冬)。
  3. 适量使用,顾护脾胃:补益药多滋腻碍胃,长期服用需配理气健脾药(如陈皮、砂仁),避免腹胀、纳差;实证、热证(如感冒发热、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者忌用,以免“火上浇油”。

常见补元气中草药简表

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适用症状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人参 甘微苦,微温,脾肺心肾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 气虚欲脱、脾肺气虚、气阴两虚 3~9g,另煎兑服 不宜与藜芦同用,忌萝卜茶
黄芪 甘微温,脾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水肿 9~30g 实证、热证、气滞湿阻者忌用
党参 甘平,脾肺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脾胃虚弱、肺虚喘咳、气血两虚 9~30g 不宜与藜芦同用
枸杞子 甘平,肝肾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须发早白 6~12g,泡服或煎服 外邪实热、脾虚湿盛者慎用
肉苁蓉 甘咸温,肾大肠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不孕、肠燥便秘 6~12g 腹泻、阳亢者忌用,阴虚火旺者慎用

相关问答(FAQs)

问1:补元气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若确属气虚体质(如易疲劳、气短、自汗),可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温和的补气药(如党参、山药、黄精),小剂量长期调理,一般1~3个月为一疗程,期间需定期复诊,观察身体反应,但药力峻猛的药物(如人参、附子)不宜长期服用,以免“过犹不及”,导致气血壅滞或阴虚火旺;实证、热证者则禁止长期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问2:哪些人不适合服用补元气的中草药?
答:以下人群不宜服用补元气中草药:①实证者(如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疼痛拒按),补益药会“闭门留寇”,加重实邪;②热证者(如高热、口臭、舌红苔黄、脉数),服用温补药会“火上浇油”,使热势更甚;③湿热内蕴者(如黄疸、湿疹、带下色黄、黏稠腥臭),补益药易助湿生热,加重湿热症状;④阴虚火旺者(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服用温补气阳的药物(如人参、黄芪)会耗伤阴液,加重虚火;④对特定药物过敏者,如人参过敏者禁用人参及其制品,感冒、发热期间应暂停服用,以免影响病邪外透。

补元气中草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国药材种苗
« 上一篇 09-24
中医中草药秘方是否真实有效?千年传承有何奥秘?
下一篇 » 09-2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